屏幕中,一栋房屋被不断放大。
画面先是聚焦在一扇窗户,接着延伸进屋内,一间间掠过,像是对房屋进行一次扫描成像。3间屋子扫过之后,“目标人物”出现。伴随着画面一阵抖动,目标瞬间倒下。
屏幕的另一端,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无人机班班长、下士佟佳楠和战友们击掌庆祝演练任务顺利完成。此次行动,他们通过无人机完成房屋内部侦察,对目标实现精准打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并指出‘加快无人智能作战力量发展’。”该支队领导告诉记者,他们深入研究信息化智能化战场特点规律,把以无人机为空中节点的指挥链、情报链、打击链和保障链融入作战体系,制胜未来反恐战场的能力有效提升。
前不久,该支队挑选精兵强将,参加上级组织的比武竞赛。佟佳楠刚刚拿到赛程计划书,便发觉此次比武“不一般”——“无人机专业”被作为单独作战板块列入竞赛中。
参加了大大小小十余场比武竞赛,这样的设置,佟佳楠还是头一次遇到。
立体侦察,察打一体,夜间侦察……赛场上,伴随着无人机课目数量、难度的显著提升,佟佳楠闻到了浓浓的“硝烟味”,也感受到了“战场”对自身能力带来的冲击。
变化,不仅仅在无人机专业比武板块。
采访中,记者发现,这场比武竞赛带给参赛队员们一个强烈的体验:对“未来战场”想得更多了。
今天,让我们回到这场比武竞赛的举办地李墕山,沿着队员们的目光眺望未来反恐战场。
成长路上,经受挫折是每名特战队员的“必修课”
接连完成3个课目后,汗水已经浸湿了下士陈何昊的迷彩服。下一个课目,是陈何昊擅长的“识别射击”,一直紧绷着的弦似乎可以松一松了。
在突入房间准备开枪射击目标的一刹那,陈何昊惊讶地发现:现场情况和识别记忆的内容不同。
“砰、砰、砰!”靠着本能,陈何昊调整位置的同时识别目标,果断开枪射击……
作为第一次参加比武的新人,陈何昊见识到了课目设置的难度:“就像是坐过山车一样,一刻也不能松懈。”
接下来的“侦战转换射击”课目,更让陈何昊记忆犹新:150秒,130米山路,参赛队员需要按规定路线机动至侦察位置,完成情报搜集后,转移至突入准备位置,随后对屋内目标进行“歼灭”。
“敌人不会像靶子一样等着我们去打,接下来将要面临什么挑战,我们不得而知,能做的只有拼尽全力。”随着比武的进行,陈何昊的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很多参赛老队员,也有与陈何昊类似的感受。
上尉潘亚洲参加过多次比武竞赛。出征前,潘亚洲拍着胸膛向战友们保证没问题,可比赛开始后,他很快发现现场情况远远超出自己想象。
渗透潜入时,一名队员未按“隐蔽”路线机动,被判定行动暴露;阻“敌”增援时,指挥员获取的情报有误,未能完成任务;突击准备前,目标位置突然变化,意外再次出现……
枪声响彻山林,潘亚洲带领的小队一时间陷入被动状态。在身边战友的提醒下,潘亚洲才意识到协同行动出现了问题。
“以往打得准、跑得快,是取胜的秘诀。在这场比武中,能否将单兵实力有机整合,才是整个团队遂行任务的关键。”复盘总结时,潘亚洲坦言,“这些教训,让我们打一仗进一步。”
对搜排爆手、中士张凌而言,这种教训带来的冲击令他难忘。
在搜爆识爆课目中,张凌穿着近18公斤的搜爆服,小心翼翼地登上公交车。让张凌意外的是,第一眼,他没有看到预想中明晃晃的“爆炸物”。放眼望去,座位上、地面上都是背包、灭火器、饮料瓶、毛巾等日常杂物。乍一看,再正常不过。
经过仔细搜排,张凌标记好了“爆炸物”的位置,自信满满地下了车并按下计时器。
“未搜索识别出所有‘爆炸物’!”当成绩宣布的那一刻,张凌似乎听见“轰”的一声,大脑瞬间一片空白。
以前训练中,“爆炸物”有几个、有几种,张凌心里都很有底。这一次,时间紧、干扰物多,简直就是“故意刁难”。越想越不甘心,张凌找到裁判组,急迫的语气中带着请求:“刚才太紧张了,能不能让我再找一遍?”
“我很想多给这些年轻队员一次机会,但搜排爆战场上没有第二次!”现场的裁判组组长、中校郭巍表示,这既是一次残酷的实战训练,更是一次让特战队员成长的机会。
离开赛场,张凌暗下决心:下一次,一定拿第一!
成长路上,经受挫折是每名特战队员的“必修课”。“哪怕跌得头破血流,也要爬起来努力奔跑,继续冲锋。”张凌说。
缺乏战场思维,就无法跟上战场变化的节奏
参赛前,作为多次征战比武竞赛的老兵,一级上士赵占省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中”。但很快,“狭小空间识别狙击”课目便让他倍感压力。
在汽车副驾驶位置上,赵占省侧身依托方向盘调整射击姿势,透过车窗接连狙杀了2名“歹徒”,在整组选手中用时最短。
走下比武场,裁判组对赵占省的行动判定却是“失败”——未能搜寻出全部“歹徒”。
细看比武规则,赵占省的失利似乎情有可原。任务中,队员并未被告知“歹徒”数量及位置,仅仅凭借记忆9名人质特点,来反向搜寻、识别藏匿其中的“歹徒”并将其击毙。
但这次“滑铁卢”,让赵占省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真正的战场,不就是这样吗?缺乏战场思维,就无法跟上战场变化的节奏。”
在狙击小组的“场景研判隔障狙击”课目中——狙击手需要通过观察手提供的信息,命中藏匿于墙后劫持人质的歹徒。
“这个课目不仅检验射击技巧,更考验狙击手之间的协同能力。”竞赛筹备组成员于珍鹏告诉记者,这个看似“刁钻”的考题,实际上源于真实的反恐实战经历。
在这场比武中,这种实案化的考题处处可见。特战队员时刻面临着处置复杂突发情况,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应对。
公交车搜爆识爆,限定时间、不限定爆炸物种类;搜剿捕歼,显靶位置不再固定、射击角度随地形变化;机动侦察,需要队员隔障遥控侦察车通过路障,在规定区域内完成侦察……
“从‘米秒环’论英雄,到现在实案化的考核模式,改变的不只是形式,更摆脱了理念的束缚。”武警第一机动总队参谋王小刚说,“比武规则、课目内容越发贴近实战已经成为常态,比起赛场变化,我更关注这些调整能不能倒逼能力生成,牵引部队补齐训练的短板弱项。”
在王小刚看来,本次比武竞赛,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将无人机专业作为单独作战板块列入竞赛中。
“无人机作为新兴的空中作战力量,以其零人员伤亡、非接触、可远程作战等特点,成为武警部队无人化智能化作战发展趋势。”王小刚说,在实际任务中,因为组织实施难度大、维护保养成本高,无人机训练成了官兵眼中的“重难点”课目,部分单位宁可放着装备不用,也不愿拿出来飞个千百次提升“战力”。
如今,空地协同、追踪捕歼、寻爆排险等课目出现在比武场上,正在倒逼着官兵强化无人机训练。王小刚说,唯有将“重难点”课目纳入比武竞赛,解决大多数人“不敢练”“不会练”的问题,才能带动更多部队投入实战化训练,促进战斗力整体跃升。
在王小刚看来,本次比武竞赛也有令人惊喜的地方。射击课目中,某队使用临时调配武器参赛,打出了令人惊讶的成绩:10秒内快速识别5个目标并全部命中,20发子弹打出189环……
这支参赛队伍之所以能在比武中迅速掌握武器性能,取得冠军,秘诀就是在平时训练中,注重练习多种类型武器,发挥人装结合的最大效能。
“想要淬炼参赛者的战术素养和战场思维,就得让竞技场充满硝烟味。”王小刚说,“为了适应新型作战任务需求,我们不能只关注课目的变化,更要注重由此带来的实效。”
胜利,终将属于时刻准备着的人
“通往胜利的路上,没有捷径。”比武竞赛结束后,女子特战队一队队长、上尉王璐这样总结自己的收获与体悟。
比武备战期间,女子特战队一直坚持着每周3次负重越野强化训练。那段日子,汗水总是止不住地流,“训练讲究科学,但更需要血性。”
“这种吃苦精神是一茬茬官兵传承下来的。”王璐介绍,2019年她所在的女子特战队与外军展开联演。一些体格强壮的外国军人过来切磋枪法,一轮较量后,他们不由地发出感慨:体格并不强壮的东方女性,竟能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完全陌生的枪械。
“当时没有什么秘诀,就是苦练。”王璐告诉记者,一个据枪定型,她们常常一练就是一整天;为提升射击水平,队员们把每一次实弹射击建档,总结分析具体到每一发子弹……
此次比武,王璐和战友们用2个小组第一名的不俗表现,再次刷新了大家对她们的认知。“皮肤变黑了,手上留疤了,人也瘦了。用这样的方式赢得荣誉,很酷!”王璐说。
经历这次比武竞赛,每个人都完成了一次蜕变。比武后的一场事迹报告会上,下士肖星讲述了自己作为替补队员征战比武场的故事——
比武开始前一周,由于主力队员受伤,肖星获得上场机会。白天肖星跟着队伍练课目,晚上在帐篷里加班练技能。那段时间,肖星不慎皮肤感染,“疼痛伴随着瘙痒难耐,即使一个简单的转身动作,痛感就能扩散至全身”。
肖星没有因疼痛停止强化训练,而是硬生生扛了下来。上场那天,肖星在8分钟内成功判断8组“恐怖分子”并击中目标,入围前十强,实现了替补队员的“逆袭”。
对赛场失利的侦察排长、少尉潘银墅来说,能力之变,“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站在陌生地域,利用手中地图判读站立点、目标点;跃进至射击区域,使用不同武器对不同距离、不同类型目标快速射击……比武开始,潘银墅在个人基础课目和技能课目上发挥出色,一路过关斩将。第一次参赛,这种感觉让他“有点飘”。
然而,挫折比想象中来得要快。潘银墅作为指挥员参加侦察小组搜剿行动,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涌现:小组通联不畅、任务迟迟无法下达;情报搜集不完整,指挥员迟迟无法完成破译……
面对“意外”,潘银墅再也没有了比赛开始时的那股冲劲。
从赛场回到训练场,中队长王志丹知道单纯的安慰没有意义。他让潘银墅带着原班人马,继续结成训练对子,并立下约定:每个队员都结合参赛体会,梳理出自己的短板弱项,总结学习别人的成功做法,日后再上赛场拿回荣誉。
前不久,潘银墅带领小队报名参加上级组织的“建制中队比武”和“立标杆、夺奖牌、创纪录、当尖子”2项群众性比武竞赛。“这将是我们证明自己的机会。”潘银墅说。
报名结束那天,训练场下起了小雨,潘银墅和队员们的迷彩身影穿梭在模拟反恐城市街区。20多米的楼房,武装侦察员一跃而下,顺着绳索破窗而入……
“胜利,终将属于时刻准备着的人!”潘银墅这样鼓励自己和战友们。
(秦 丽、李宏刚参与采访)
图①: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组织官兵开展强化训练。
图②:特战队员快速通过障碍。
图③:特战队员投掷烟雾弹。
谢 强、秦 丽、刘晨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