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曾有一幅关于读书的漫画:站在不同高度的书籍上,每个人看到的风景各异,从低处的一叶障目到高处的霞光万丈,阅读的厚度决定了人生的眼界与格局。这便是阅读的力量,更是把书读厚最生动形象的写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登高方能望远,阅读让我们看到更遥远的风景,进而在读懂生活的基础上探得生命的真谛与意趣。
把书读厚,前提是多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就是要广泛涉猎;“读好书”则是要多读经典、多读名家名作,因为这些书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珍珠、人类精神的灯塔,散发着璀璨而智慧的光芒。阅读经典其实就是在聆听高处的声音,与睿智的人对话。对经典书籍进行反复阅读与深思,会让人变得谦虚平和、睿智深刻。只有见识了大海才能懂得什么叫沉潜往复,只有登上了群山之巅才能体会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读厚一本书,不是浅层次意义上的占有书籍、拥有资料,当书籍的搬运工、资料的收集者。很多人都有在电脑上收集资料的习惯,可有不少人是存而不学。会读书,书则如甘草;不会读,书则如干草。精神的花园不用书籍去涵养就会杂草丛生,精神的世界不用书籍去厚植就会变得贫瘠荒凉。这里的涵养与厚植,就是要多读好书,把书读厚,把书读活。
读厚一本书,要带着问题去读,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大学者梁启超曾说,读书首先要了解作者及著作,而不是盲目地去读书。带着问题读书,才会发现需要读的书会越来越多。读某一本书,猛然觉得另一个人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一种美妙的通感。当读到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天天推石上山,推到山顶后巨石又滚下来,再如此地循环往复,你自然会想到中国神话中的吴刚独自在广寒宫伐桂,随砍随合,永无休止。这就是读书读到触类旁通时的一种愉悦。
读厚一本书,最简单的就是做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体会、读书卡、摘录摘抄等,便于积累知识,也利于温故而知新。这也是古人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蕴含的道理。此外,还要做好检索,便于常学常用、活学活用。不做“行走的两脚书柜”,要成为活字典与智慧的源泉。有的人面对良辰美景能够条件反射式地出口成章,原因就在于他读过很多书并学会了灵活运用。
读厚一本书,要下笨功夫,要有“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精神与劲头。在知识与信息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时代,如何拯救我们日益下降的阅读率,提高我们认识世界、反思自我的能力,美国埃默里大学教授马克·鲍尔莱恩在《最愚蠢的一代》书中提醒,把时间都花在社交网络、埋头于手机的年轻人,还得保留一个“与历史、与艺术、与公民理念相遇”的生命空间。不可否认,技术的发展为知识的获取提供了便利,但我们还是应该放下手机多读书,而不是沉湎于网络化的浅阅读。我们要学习知识,特别是系统学习一种理论和专业知识,研究某一领域的问题,唯有老老实实地捧起书本啃,方能形成系统的思维和独到的见解。
读厚一本书,最重要的是要多读。一个人的阅读史决定着他的精神长相。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自有丘壑,眼里必有远方,这些东西是长年累月的阅读所带来的。作家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总有人抱怨现在这么忙,哪还有时间读书?其实,没有时间看书的人恰恰是那些有时间也不会看书的人,最终只会落得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慨叹。
读厚一本书,要敢于走出舒适区,读自己不感兴趣的书——读理论书籍、读难读的书,发扬钉钉子精神,深掘一口井,不挖到钻石誓不罢休,真正把一本书读懂读透。要相信“做难事必有所得”,而不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老是在低层次徘徊而不自知。
把书读厚,不能做孔乙己式满口“之乎者也”、迂腐而不能与时俱进的读书人,也不能带着“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的功利心态去读书,而要在反复阅读中达到内心的从容与淡定。如果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去读书,想走马观花式地读完一本世界名著,只会得到“欲速则不达”的结果。
归根结底,把书读厚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把书读薄,最终实现厚积薄发,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收获简单而充盈的精神世界与有意义有品质的生活,也在此过程中遇见一个不一样的自己。读厚一本书,本质上其实是在阅读生活、阅读人生、阅读世界,拓展生活的光谱、聆听高处的声音、积累人生的经验、寻找精神的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