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太阳转身》和以往我的其他小说一样,写作也是从大地上开始的。2020年夏季,我去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采风。壮乡之行让我对稻作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创作一部长篇,与种田找矿无异,既有规律可循,也要接上地气,身体力行。多年来我已经形成一种创作习惯:每当要进行一部新长篇的写作时,第一步是做大量的田野调查,这个时间至少半年到一年。文学宝藏就在大地上。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处南国边陲,拱卫着国家的西南大门。40多年前这里还曾一度战火纷飞、英雄辈出。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里才完全对外开放。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边陲之地的人们义无反顾地向贫困宣战。我走访了数十个边境村寨,见证了偏远山乡的巨变,结识了许多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他们中有的就是当年的支前模范、战斗英雄。在马关县罗家坪村,村委会主任熊光斌是个身经百战的老支前、老民兵。当年他在阵地上守哨卡,夜晚瞌睡来了就吃干辣椒,半年下来竟吃了100多斤干辣椒。有谁能想到我们的和平岁月和这些干辣椒有关?现在,熊光斌带领全村人致富,村里户户有新房,有通畅的水泥路。鲜花盛开在道路两旁,果实缀满了枝头,村舍掩映在树荫下,连炊烟都透着一种宁静安详的诗意。
能够置身于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是一种荣幸。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如何去呈现,就显得尤为重要。贫困的故事千百万,致富的道路也许就那么几条。我看到了一条路对一个闭塞村庄的重要,也看到了观念的转变对一群人的改变。
过去我认为自己对现实缺乏把握,而历史感却仿佛与生俱来。可是,在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化,观念在刷新。这也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需要我们去感知认识,并以文学的手段真实反映。沧海变桑田,早已不是古人心目中那种时光荏苒、往事越千年的时间概念。几年前还需要骑马进去的村庄,现在开车一脚油门就到村口了;村庄里那些打扮新潮的年轻人,已让人分不清他们是种田人还是城市上班族。变化实实在在,就在“转身”之间。
就“转身”带来的人物命运变迁而言,我更关注人物“转身”之前的历史,也更欣赏那些有着传奇性的、带有英雄主义色彩的人物命运。我让卓世民这样一个有着参战经历的老兵,借助侦破一桩拐卖案,走进边远的乡村,走向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就像带着我的视觉来关注这场向贫困宣战的伟大战争。我相信,有的人就是为演绎传奇而活着。
《太阳转身》是我的一部转型之作。这次,我把目光从历史转向了现实。当我在南国边地上行走时,我重温了20世纪火热的80年代。那时这里炮声正隆,我还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来到云南边疆的年轻人。我们常去慰问那些从战场下来的“最可爱的人”,他们为国征战的荣耀感和自豪感让我至今难忘。我也重新认识了边疆、民族、国门、边境线,国家认同感、民族尊严感以及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极大提升。
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采风和体验生活让我深受教益。这是这个大时代的社会现实对我的启迪。地上的人们紧随时代的步履,华丽转身。我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完成了命运转身的人们感到欣慰。在这个伟大时代,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紧跟时代前进的步履,都在或多或少地变换着身份,追求文明,追求进步,追求富裕,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