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语出苏轼的《思治论》,意思是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习主席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引用这句话来鼓励亿万中国人民用奋斗创造奇迹:“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至难”与“至远”,可以说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无论干什么事,不“犯其至难”,“图其至远”就是一句空话、一个幻想;不“图其至远”,“犯其至难”就少了驱动力和忍耐力。
好走的路都是下坡路。敢于向“至难”发起挑战,主动跨入窄门,逼自己去征服难走的路,才能踏平坎坷、如愿“至远”。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述了不少或视死如归、或卧薪尝胆、或沙场建功的英雄。这部著作的作者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哪怕受到极刑,痛不欲生,也忍辱负重坚持了下来。正如作家余华所说:“无论是写作还是人生,正确的出发都是走进窄门。不要被宽阔的大门所迷惑,那里面的路没有多长。”
心怀“至远”,不放弃对最高目标的向往,才有直面“至难”的坦然和迎战“至难”的胆魄,才可能有幸一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有“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之称的翟墨,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挑战环航北冰洋。“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普希金诗中的大海令人神往。然而,环航北冰洋之路充满危险,无数航海先驱在此倒下,沿线海域几乎都以他们的名字命名,因而也被称作“死亡之路”。为了实现这个“至远”,翟墨预估可能会遇到的危险困难,做最坏的打算、最充分的准备。最终,历经500多个日夜,跨越28000余海里后,他和两名船员一起完成了人类首次不停靠环航北冰洋之旅。
欲取其中,必求其上;欲取其上,必求其上上。比如,科学研究中,有人以功利目标为取向,在项目选择上避重就轻、急于求成;有人迎难而上,敢于“在木板最厚的地方钻孔”。“最厚的地方”往往意味着困难多、风险大,却也是离成功最近的地方。事实上,成功大多长着一副“困难外表”,披着一层“危险外衣”。遇到困难绕道走,拈轻怕重,满足于简单重复,看似逍遥自在、捡了便宜,实则丧失了挖掘自身潜力、磨砺斗争本领的好机会。
爱因斯坦评价居里夫人曾说:“居里夫人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是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不仅是靠她大胆的直觉,也靠她在难以想象的困难下仍坚持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不论从事什么工作,一个人只有远离浮躁之气、戒除名利之心,才能凝神聚力、潜心谋事,收获“走着走着,花就开了”的欣喜。
《近思录》云:“莫说道将第一等让与别人,且做第二等。才如是说,便是自弃。”意思是,不要说把第一等事让给别人去做,自己做第二等的就行,单单只是这么说,那已是自我放弃。所有成功的花,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所有耀眼的辉煌,无不仰赖“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无畏和“敢上九天将月揽,为邦不惜鲜血流”的勇气。
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真正有大志向、大格局、大情怀的人,“不畏有难畏无难”。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只要我们砥砺攻坚克难的毅力,练就拨云见日的功力,多倾注些耐心,脚踏实地、苦干实干,胜利的曙光就不会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