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让强军文化释放强大活力


■战略支援部队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

“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强军文化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在保证,是滋养官兵的精神沃土,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繁荣发展强军文化。这体现出党中央、习主席对军队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反映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对强军文化提出的迫切要求。我军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人民军队特色的先进军事文化,成为我军区别于其他军队最显著的精神标识。不日新者必日退。强军事业是一项极具开拓性的事业,强军文化是不断追求创新的文化。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必须始终与创新为伴,使强军文化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对军事硬实力的倍增器功能。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赓续“以劣胜优”的光荣传统,淬炼敢打必胜的能力本领,不断厚植新时代革命军人胜战基因。

与传统对接,让强军文化在红色根脉上生发新枝叶。红色,是强军文化最鲜亮的底色。展开历史画卷,红色基因犹如一条红线纵贯历史,孕育了我党我军特有的忠诚品质、胜战精神、优良作风,是最需要坚守的精神高地。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传承才能更好创新。应站在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高度,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从优良传统的根上汲取信仰力量,使这些超越时空限制、富有永恒魅力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更加生动鲜活的表达方式弘扬起来、撒播开来、闪亮起来,绘就充满政治忠诚、血性胆气的生动图景。

以技术赋能,让强军文化在智能时代里催生新动能。时代越发展,技术与文化的结合就越紧密,尤其是在智能时代,这一特征更加明显。近年来,社会上一些影响巨大的现象级文化产品,都离不开人工智能、全息影像、大数据等技术的加持。军事领域最富创新,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同样需要前沿科技的有力催化。应紧跟科技发展新趋势,紧盯官兵感知新变化,用智能思维传播主流思想,用智能形态改善传统模式,用智能技术丰富方式方法,使强军文化由平面、单向、线性向全时空、全方位、全领域拓展,主动融入智能时代话语体系、运行机制,让强军文化更加鲜活起来、立体起来、生动起来。

同实践结合,让强军文化在拥抱官兵中释放新活力。文化如水,只有洒向大地,才能滋根润节。火热的军事实践是文化创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应不断延伸强军文化建设的触角,把文化工作开展到演训活动现场、重大任务一线、官兵日常生活之中,确保“人在哪里,我们的阵地就在哪里”。应充分发挥官兵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内容为王”,用活新兴媒体,定制符合新生代官兵“胃口”的文化大餐;采撷和创造符合使命要求、富有兵情兵味、展现单位亮点的文化活动形式,通过富有胆识智慧的积极探索,使文化建设真正“接地气”“聚人气”“励士气”。

和社会交融,让强军文化在和合共生中展现新优势。社会文化是强军文化的广泛来源,强军文化则是社会文化的优秀成果。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强军浪潮浩浩荡荡,文化和合共生、交融发展的脚步一刻也不会停歇。我们应树立大文化观,充分吸收借鉴社会文化先进理念、丰富创意、多元样式,同时坚守我军特色、彰显时代精神、支撑打赢制胜,在服务强军兴军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应加大开放力度,输出文化精品,持续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IP,讲好强军故事、传播强军声音、展现强军风貌,让强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让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家国情怀永远激荡。

(执笔:梁晓婧、张文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