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某部战士小许感觉胸部疼痛、反酸、烧心(胃灼热),严重时还影响睡眠。到体系医院就诊后,经过病史询问和相关检查,小许被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医生根据他的情况,开具了相关药物,并叮嘱他规律作息和饮食。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调养,小许的症状有了明显改善。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病,是由于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主要症状表现有烧心、胸痛、咳嗽等,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睡眠和心理障碍。正常状态下,胃和食管交界处存在食管下括约肌,可作为食物流动的“单向阀门”,保证食物仅能从食管流向胃内,阻止胃内容物回流至食管。如果食管下括约肌的收缩能力减弱,就可能出现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的情况,造成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的诱因众多。长期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吸烟以及服用某些药物等,都可能引发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混淆。因此,当有烧心、胸痛、咳嗽等症状时,建议尽快前往医院进行专科检查,防止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针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临床上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药物-生活-心理”全方位干预策略。
科学接受药物治疗。胃液中的胃酸具有强大的腐蚀能力。当胃食管反流导致胃酸进入食管后,会使局部黏膜出现明显损伤。反流时间越长,损伤症状越明显,愈合周期也越长。抑制胃酸分泌是药物治疗的主要思路。临床常用药物主要是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一般建议,普通质子泵抑制剂药物在早餐前30分钟服用,效果最佳;缓释型质子泵抑制剂药物在餐前30~60分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起效较慢,服药数天后方可稳定缓解反流症状。建议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遵医嘱坚持服药,切忌私自换药、停药和加药,防止病情复发或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除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外,促胃动力药(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胃黏膜保护剂(铝碳酸镁、硫糖铝等),也可联合应用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中。
日常生活行为干预。胃食管反流病与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部分轻症患者可通过纠正错误的生活方式,缓解不适症状,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建议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避免摄入辛辣油腻等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尽量清淡饮食(少油、少糖、少盐,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烟、酒、含有咖啡因类的食品,应完全规避。体位也是影响胃食管反流的重要因素。建议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餐后尽量保持坐立位,避免平卧和睡前进食。卧床时尽量抬高枕位,降低胃内容物反流的概率。
积极进行心理疏导。胃食管反流病与精神心理因素也有很大关系。积极疏导负面情绪,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辅助手段。不少患者患病时往往处于焦虑、紧张、抑郁等消极情绪中,可能会加重病情。建议患者积极调节,可通过合理宣泄,逐步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必要时可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