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症医学床位总数超过21万张,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两类重点解热镇痛药日产能超2亿片,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治疗发热、咳嗽等新冠症状的药品达600余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抓实抓细医疗救治资源的供给和准备,着力保障群众用药需求,着力做好重点人群的防护和救治工作。
三年来,我们积极应对、主动作为,以灵活的防控策略、充分的部署准备打有把握之仗,保障人民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三年艰苦卓绝赢得三个宝贵“窗口期”
2023年1月8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实施“乙类乙管”,重点是强化服务和保障,重心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对医疗卫生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因时因势、科学决策,不断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为打赢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重要遵循。
这三年,我们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最大程度赢得抗疫主动。我国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的原始株、德尔塔变异株的广泛流行。
这三年,我们坚持边防控边研究,密切跟踪病毒变异,不断调整应对策略,十版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二十条”“新十条”优化防控措施……医疗救治、病原检测、流行病学调查能力持续提升、方法不断优化,为新冠病毒致病力、毒性持续下降之后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提供空间。
经过艰苦卓绝的三年,我们赢得三个宝贵的“窗口期”:新冠病毒变异株毒性持续下降的窗口期,药物研发、医疗救治能力进一步增强的窗口期,全民广泛接种疫苗的窗口期。三年考验,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完善,疫情防控机制更加健全。
实践证明,我们最大程度保护了亿万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定不移探索出了疫情防控的“中国方案”。
提升救治能力、扩充医疗资源,为打赢生命健康保卫战奠定基础
2022年12月中旬以来,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医院、北京朝阳医院等急诊数量激增。从急诊到ICU,医护人员昼夜奋战,咬紧牙关坚守阵地。
当前,医疗救治是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当务之急。全国各地也正全力做好诊疗关口前移和重症患者救治。
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国疫情防控三年来一以贯之的理念。
回首2020年,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湖北展开“生命救援”。不放弃每一个患者,集中精锐医疗资源和救治力量进行重症救治,武汉患者总体治愈率达到94%,8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接近70%。
三年来,我国在不断增强医疗救治能力的同时,努力提高平战结合的防疫能力,为不断优化防控措施持续作出准备。
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特别是ICU总量不足。三年来,医疗系统加大重症救治资源储备,努力补齐短板。
随着防控措施调整优化,一系列医疗救治措施接连落地——
充分发挥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作用,为患者提供分层分级的医疗救治服务;增设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将方舱医院、体育馆、核酸采样点改造成临时发热诊疗点;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平台作用为患者提供开具治疗处方、送药上门、心理咨询、用药指导等服务……
疫苗和药物研发不停步,着力保证群众用药需求
应急附条件批准新冠病毒治疗药物莫诺拉韦胶囊进口注册;通过快速审评通道,批准布洛芬混悬液等12个新冠病毒感染对症治疗药物上市;批准又一款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产品……
2022年岁末,一系列紧锣密鼓的部署,是各地区各部门保障疫情防控工作的缩影。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
如何保证医疗机构的用药?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说:“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按照3个月的日常使用量,动态准备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相关中药、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解热和止咳等对症治疗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服务人口数的15%至20%动态准备相关中药、对症治疗药物。”
接种疫苗是构筑免疫屏障的关键举措。三年来,我国首个重组新型冠状病毒蛋白疫苗获上市注册申请、首个国产口服小分子药物增加治疗新冠肺炎适应症,批准相关治疗药物进口注册。批准上市的5个新冠病毒疫苗中,有3个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清单。
治疗药物是防疫的关键。三年来,我国不仅提高抗新冠病毒药物生产和供给,还不断扩大负压救护车、呼吸机、医用防护服等救治设备及物资生产。
2023年1月,随着阿兹夫定片、清肺排毒颗粒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目录内治疗发热、咳嗽等新冠症状的药品已达600余种。国家医保局表示,未来将有更多新药好药纳入医保药品目录,切实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据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