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3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公布了一批对太阳的科学观测图像。这些图像来自我国首颗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
从《山海经》中记载的神话故事到闪耀太空的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夸父”这个名字的背后,承载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于太阳的向往与追逐,也彰显了中华儿女对自然和科学孜孜不倦的探求。
与“夸父”相对照,以“嫦娥”命名的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已经成功在地月之间架起沟通往返的桥梁。此后,“鹊桥”“玉兔”“广寒宫”等曾在神话中出现过的名字,也逐个地写入了我国探月工程的史册。
除此之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形象“悟空”也在2015年正式“入列”,成为我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名字。在神话故事中,齐天大圣孙悟空拥有火眼金睛,这一特点恰好可以同探测暗物质相互对应。而“悟空”二字本身也可以解读为领悟、探索太空,为这个名字丰富了内涵和寄托。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国人迈向深空的脚步越走越远。中国航天把千百年来人民对日月星辰的梦想藏进一个个浪漫的名字,将属于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以这种独特的方式送入浩渺宇宙。
时间回到两千多年前,楚国诗人屈原曾仰望星空,向苍穹发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抬起头看向漫天星河时,提出了新的“天问”。
202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升空,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探测,实现了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火星探测器的名字“天问”便取自屈原的诗。
此外,还有很多的航天命名融入了独特的中国意向。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966年,钱学森、王秉章等科学家,一同研究确定了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的名字“长征一号”。从那时起,“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升空数百次,托举着中国人奔赴太空的梦想越飞越高。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命名“东方红”,寓意民族崛起。太空响起的《东方红》乐曲,成为一代人难以割舍的记忆。我国自行研制的空间载人飞船命名“神舟”,寓意驾驶银河之船漫游天际,也是“神州”大地的谐音。而后,我们用“风云”称呼气象卫星,以“鸿雁”赋名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系统,借“北斗”命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国意在借由这些名字走向世界,飞入太空。
最近几年,我国多次开展航天器征名活动,从中小学生到白发老者,大家纷纷建言。这寄托了中国人民对航天事业的丰厚情感,更是向全世界宣介中华文化的良好契机。
据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统计,在2022年7月开展的太阳探测卫星命名征集活动中,有三分之一的参与者提名“夸父”。而早在2013年月球车的征名活动中,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参与者将“玉兔”推选为第一名。命名如此统一的背后,正是当代中国人对传统中华文化深切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此时此刻,我们抬头仰望,那些载着中式浪漫的航天器正在浩瀚星辰中遨游探索,中华民族历时千百年酝酿的星辰梦想,正被它们一一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