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有一种点名气壮山河


■周宇华 陈 翔

点名是连队一日生活制度的重要环节,内务条令对组织点名的时机、时长、内容等都有明确规定。然而,有一种点名壮怀激烈,气壮山河。

“肖荣基!”“到!”

前不久,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连”,组织新兵在老连长杨根思的雕像前点名,一声声答“到”铿锵有力,穿越时空。

73年前,当阵地上只剩下杨根思一人时,他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群,与敌同归于尽,年仅28岁的生命镌刻着“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

3年前,当外军公然违背双方共识悍然越线挑衅时,肖思远突围后又义无反顾返回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24岁的青春激荡着“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的铮铮誓言。

如今,18岁的肖荣基接过哥哥手中的枪,沿着哥哥走过的路,毅然成为“杨根思连”的光荣一员。

这一声“到”,是对哥哥肖思远的深情追思与深切追随,是对老连长杨根思的无上仰慕与无比崇敬,是血脉基因的传承,是红色传统的赓续,是铁血精神的弘扬。

血火战场,血脉偾张。点名,点的是名字,点燃的是血性、激情、斗志。那一声声应答,是使命的承诺,是战士的冲锋,如一枚枚子弹从枪膛里呼啸而出、响彻山谷,也如一面面军旗在炮火中猎猎作响、高高飘扬。

电影《狙击手》中出现3次点名的场景。第一次点名时,五班满员。第二次点名时,五班已经无法全体答“到”了。班长刘文武看着牺牲的战友,呼叫着他们的名字,孤身走过战友的尸体,与敌人同归于尽。

第三次点名时,唯一生还的陈大永泣不成声:“五班没了,同志们都牺牲了。”当连长喊出一个个名字时,答到的虽然不是五班,但五班依旧还在。这一声声“到”,和着血泪,掺着冰雪,吼出了我们整个民族的决心和意志。

血火无情,生死无常。战争年代,我军经历过无数次激烈残酷的战斗,战前的每一次点名都可能是最后的告别、永远的诀别,一声“到”后可能再也见不到。

塔山一战,激战6天6夜,四纵没让20多万国民党军向锦州前进一步。当部队撤离时,一个编制有数千人的团,最后只有21人活着离开战场。

铁原一役,志愿军63军血战14天,牺牲2万多人,几乎全军覆没。战后,军长傅崇碧从重伤昏迷中苏醒过来,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要兵。”

“躯壳纵填沟壑去,精神犹在海天张。”硝烟散尽,再次点名,英雄的名字还在,人却早已埋骨沙场,只有不朽英名和铁血精神永世传承,续写新的荣光。放眼天南海北的座座军营,一个个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基层单位,如同一粒粒种子,播撒红色基因;如同一支支火炬,照亮强军之路。

血脉流贯弦歌不辍,爝火传薪松竹常青。在“黄继光连”,每晚点名点到“黄继光”时,全连官兵都会齐声答“到”,那震天响的吼声,激荡军心;在“王杰班”,晚点名结束后,班长都会将一直保留的王杰的床铺轻轻打开、铺好,让老班长与战友们一起入眠。在这里,英雄的名字永远鲜活生动;从这里,英雄的精神走向全国全军。

军队是要打仗的。很多时候,点名是一种检阅,是一种命令。宁可备而不战,不可战而无备。人民军队随时等待党和人民的“点名”,随时准备铿锵有力地答“到”,闻令而动、向险而行。

“抗洪将士们!”“到!”洪水肆虐,他们紧急驰援、奋不顾身,扛沙袋、筑堤坝,运物资、救群众,与时间赛跑,与洪魔抗争,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带给人民;

“抗震将士们!”“到!”山崩地裂,危险挡不住他们逆行的身影,余震困不住他们救援的步伐,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绿色迷彩撑起生命的希望;

“中国蓝盔!”“到!”异国他乡,在战乱与冲突、饥饿与贫困中,他们用勇气、智慧和能力,为饱受战火蹂躏的民众撑起一片和平的蓝天……

“不忘初心,长向英雄借薪火。”回望铁血征程,眺望强军之路,一次次点名,一声声应答,人民军队在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中英勇奋斗,在优良传统的血脉赓续中开拓进取,砥砺奋进、勇毅前行,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