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携带200发炮弹的战机,如何能打出201发炮弹?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飞行员把自己的生命和燃烧的战机化作“第201发炮弹”。“撞,也要把敌机撞下来!”凭着这股“空中拼刺刀”的精神,打出了一条让美国空军闻风丧胆的“米格走廊”,并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归根结底,战争,无论是热战还是冷战,最终都要成为一场对意志的考验。”志愿军多出的一发“炮弹”,是精神之弹,是意志之弹,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是“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的钢铁信念。这发“炮弹”,让志愿军即使化为“移动的圆木”,也要坚定前行、战斗不止;纵然冻成“不动的冰雕”,也要化身成岭、坚守阵地。这发“炮弹”,把敌人炸得“如潮水般溃退”,把朝鲜战场打成了美国人眼中“最寒冷的冬天”。
“战士的坚强性和他们的精神状态,永远是作战中的首要因素,常常比兵力兵器的数量都重要。”我军一路走来,武器装备大多是“小米加步枪”,伙食保障常常是“红米饭南瓜汤”,行军靠“铁脚板”,宿营在“青纱帐”。这样一支“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的队伍,为什么被敌人怀疑“很可能是服用了一种特殊药物”?为什么被赞誉为“无法复制的军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器”不如人,但“气”多于人,多了“第201发炮弹”。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时常缺衣少弹,但从不缺少“第201发炮弹”。从“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陈树湘,到“为了新中国,前进”的董存瑞;从“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于树昌,到“钢铁战士”麦贤得……这一发发“炮弹”呼啸而出、势如破竹,以劣胜优、以弱胜强,打出国威、扬我军威,成为滋养我军的“根”、支撑军人的“魂”、制胜战场的“本”,化为一代代官兵永远的座右铭。
“我军历来是打精气神的,过去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眼下,全军掀起新年度实战化军事训练热潮,从深山林海到大漠戈壁,从雪域高原到远海大洋,战鹰起飞,导弹起竖,战舰起锚,装甲起程,高天滚滚寒流急,旌旗猎猎鼓角鸣。“热血凝结在冰河中,豪情激荡在山巅上,让敌人颤抖吧,新时代的中国军人……”军人生来为战胜,须臾不可无血性。无论武器装备如何发展,无论战争模式如何演变,“第201发炮弹”永远不能少,“气”多“气”强的制胜优势永远不能丢,“除去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的拼命精神永远不能弱。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强化战斗精神培育”。血性不是天性,胆魄需要锤炼。每一名官兵心中都要永远装着“第201发炮弹”,坚决涤荡“骄娇”二气,不断充盈血性胆气,在负重承压中砥砺赴汤蹈火、一往无前的战斗作风,在挑战极限中培养刺刀见红、有我无敌的战斗精神,在实战实训中锤炼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的战斗本领,确保“当那一天真的来临”,能够果断亮剑、决战决胜。
(作者单位:武警贵州总队机动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