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老兵天地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前进,信仰照征途


■张  硕

我的爷爷是一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兵。他年长一些的战友中,有不少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从硝烟弥漫的岁月中走来,爷爷对红色历史有浓浓的情愫。在我的记忆里,他最爱听的是《长征组歌》,最爱写的是《七律·长征》。电视剧《长征》每次播出时,他都目不转睛看到最后,直到片尾曲《十送红军》唱完。我和妹妹几岁的时候,他就开始给我们讲长征故事。由此,我对红军、对长征,有着别样的感情。

这些年里,我热衷于收集有关老红军的资料。从一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中,我努力记住他们的样子;从各类文字报道中,我试图走进他们的内心,感悟他们的人生。今年4月,解放军报《老兵天地》专版开设专栏,组织对健在老红军进行集中报道。看到这一消息,我既亲切,又感动。感谢解放军报,让我有机会与这些平均年逾百岁的英雄或“相识”、或“重逢”。

几个月以来,我跟随报道进程,珍藏每一期报纸,细读每一篇文章。我看到,老红军们大都经历过“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他们身上大都烙印着难以抹去的勋章——战伤;他们为人处世坚守一样的准则——不谋私利,爱憎分明;他们心灵深处有着共同的特质——对自己省,待群众亲,视名利如水,视信仰如根。

细微之处见精神。体味一段段文字精炼、回味隽永的故事,我仿佛进行着一场场精神的远征——

63年前,时任辽宁省辽阳市兵役局政委的余新元,安排因体检不达标没能入伍的雷锋在家中住了近两个月,后来又推荐他加入预备役,亲自把他送上运兵的火车。雷锋牺牲后的几十年,拿雷锋“当儿子般疼爱”的余新元拖着截去前脚掌的右腿,宣讲雷锋精神4000余次,并称自己是雷锋的“学生”。

鲍彦章的一件毛衣已经破得没办法补,买新的他又不肯穿,女儿只好给他织了件模样差不多的毛衣,才勉强“糊弄”过去。然而,对自己吝啬的鲍彦章,得知群众有困难,却总是第一时间掏钱资助。因为他永远记得70多年前那个隆冬,他和战友连战三天没有进食,是陕北老乡顶风冒雪把食物送到前线,又含泪帮他们搓手、喂饭……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从年少青葱到满头白发,老红军的心灵经过岁月沉淀,纯粹得像水晶。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这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站在历史幽暗的转弯处,坚定地选择了光明的道路。他们用自己的流血牺牲,换来民族的重生。今天,捧在手中的这沓报纸虽然很薄,但字里行间燃烧着的信仰之火,为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做出一个个滚烫的注脚。细细体味每一位老红军的人生旅程,我们能够看清楚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为了追寻、感受这条绵长的精神矿脉,这些年,我踏访了很多红军到过的地方。在江西瑞金沙洲坝的红井前,我看到一泓清泉长流,体会“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深意。凝望汹涌奔腾的大渡河水,我仿佛听到历史深处传来船工摇橹的桨声和震天的涛声。双手触摸泸定桥冰冷的铁索,我眼前浮现红军将士无畏的身影,深深叩问“人定胜天”背后的人心向背。在陕北苍老的窑洞前,我久久伫立,聆听长征胜利的历史回声。

写下这些文字时,一个巨大的问号向我抛来——当冲锋陷阵的沙场化为参观瞻仰的故地,当老红军逐渐化作永恒的星光,他们的故事结束了吗?

远远没有!

我们今天的生活,正是他们故事的续集;走好今天的路,就是延续他们的传奇。

是的,自那场伟大的远征之后,每逢重大历史转折,人们总是习惯以“长征”作比。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改革开放之初,人们说,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新长征”。今天,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又以奋进的姿态,阔步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

一代人披荆斩棘的奋斗历程已成过往,但他们用一生播下的精神种子,已撒满大地,融入民族的基因,汇入民族的精神长河。

生命因使命而升华。前进路上,让我们以老红军为灯塔,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逐梦途中,让我们记住他们经历的苦难、创造的辉煌,续写更加壮美的历史新篇章。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