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国防视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多年来,军地以英雄的名字命名城市、道路、连队、学校,铭记英雄,赓续血脉——

英雄的名字 闪亮的坐标


■汪娜 梁立武 曹修武

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连”紧贴实战练兵,不断提升官兵打赢能力。
季 鹏摄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赵一曼红军小学校师生编演儿童剧《坚贞不屈赵一曼》。
胡媛媛摄
陕西省志丹县为缅怀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修建的志丹广场。路丕文摄

前不久,G219新藏线上一组用卫国戍边烈士名字命名的桥梁图片,让无数人红了眼眶。有网友留言:“想带孩子去实地看看,给孩子讲讲名字背后的故事。”

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为了纪念英雄,传承英烈精神,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就用一批烈士的名字为县一级行政区划命名。新中国成立后,用英雄名字命名的道路、桥梁、连队、学校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当英雄的名字写在祖国的山河,刻进城市的街巷,融入人们的生活,它不仅是纪念英雄的方式,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这些名字所蕴藏的精神力量,穿越时空,激励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英雄城里话英雄

“刘志丹是个现代侠盗罗宾汉……在穷人中间,他的名字带来了希望……他葬在瓦窑堡,苏区把红色中国的一个县份改名成志丹县来纪念他。”

这是埃德加·斯诺写在《红星照耀中国》里的一段文字。

1936年4月,红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在战斗中牺牲。当年6月,刘志丹的故乡,陕西省保安县更名为志丹县。当年7月,埃德加·斯诺来到当时中央红军临时驻地志丹县采访,这也是他第一次进入红色苏区。

生于斯长于斯的刘志丹,领导创建了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促成陕北、陕甘边两块苏区连成一片,为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

志丹烈士陵园坐落在县城北部炮楼山和瓦窑山之间的山坡上。陵园里,白色、黄色的菊花摆满了纪念碑底座。每逢新兵启运、民兵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开学第一课等时机,去陵园进行祭扫是军地各部门列在计划表上的一项重要活动。

志丹人民爱戴刘志丹、铭记刘志丹。行走在志丹县,时常能看见居民家的大门上、窗户上贴着刘志丹的肖像画。志丹人有着陕北人淳朴寡言的性格,但一提到“刘志丹”,话就多了起来。

从红土地到黑土地,山水相隔,但人民群众对英雄的铭记一样深刻。

行走在吉林省靖宇县的大街小巷,处处可见英雄的名字:靖宇镇、靖宇村、靖宇大街、靖宇路、靖宇学校……在靖宇县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永远都有一处地方属于杨靖宇。出门在外介绍自己,他们不说自己是吉林人、白山人,而是挺直了腰板,郑重地说:“我是靖宇人”。

在中国的县(市、区、旗)中,除了志丹县、靖宇县,使用英雄姓名命名的县市还有:陕西的子长县、子洲县,河北的黄骅市,黑龙江的尚志市,山西的左权县……

在英雄的战斗牺牲地、在英雄回不去的故乡,城市以英雄之名纪念英雄,致敬英雄——在黄骅市,“拥军志愿服务联盟”建设稳步推进,成员单位结合自身优势提供各类拥军服务;在靖宇县,涉及军事设施建设事项,简化办事程序,优先办理手续;在左权县,县乡村三级均将优抚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评优评先实行一票否决……

英雄已逝,但英雄的精神早已植根他们曾浴血奋战的土地,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英雄路上念英雄

“延乔路!”

阳光洒向大地,家住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延乔路旁的4岁孩童丁诺一,远远看到绿色路牌,向妈妈大声喊出路牌的名字。

虽然还不识字,但出生在这里的丁诺一从小就听妈妈讲这条路背后的故事,耳濡目染,知道这是为了纪念安庆籍革命烈士陈延年、陈乔年而命名的路。

延乔路旁,有一条与之平行的道路,叫集贤路,纪念的是陈氏兄弟葬在安庆集贤关的父亲陈独秀。“我们在给道路命名时萌生让父子三人重逢的想法,考虑到兄弟同为烈士,昆仲不宜分开,大家主张从陈延年、陈乔年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将集贤路东侧的一条小路命名‘延乔路’。”合肥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处长万晓源介绍。

“延年、乔年,你们若在,看到这盛世繁华,该多好……”随着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全长1147米的延乔路被更多人熟知。拉着行李箱的大学生、戴着红领巾的儿童、神情肃穆的各界群众……人们自发从全国各地赶来,路牌下,一束束鲜花、一张张留言卡,自夏至冬从不间断。

每一个路名都是一块纪念碑。一个个名字,一条条道路,让英雄的名字成为城市的记忆,成为爱国的地标。

“多希望年轻的他可以亲眼看看现在的商城,可惜他永远留在了23岁。”河南省信阳市商城高级中学高二学生李宇每次骑车上学都要经过赵崇德大道。他说,每次在大道上骑行都是自省和自励的过程,提醒自己要像赵崇德烈士一样,扛起属于自己这代人的责任。

如今,和李宇一样,不少英雄路所在地的城市居民、外地游客,都喜欢到英雄名字命名的街道上走一走,看看纪念设施上的英雄生平简介,拍照、写生,或只是小坐片刻,了解英雄,走近英雄,汲取精神力量。

“我仰望你看过的星空,脚下大地已换了时空。你留在风中摇曳的那抹红,在心中。”在安徽合肥,延乔路通向繁华大道;在河北唐山,大钊路交会富强街;在湖南娄底,蔡和森大道连着复兴街……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路名时时提醒人们:今日之“富强”“复兴”来之不易,这是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闯出来的路。

这条路,通向繁华深处。

英雄连队出好兵

“黄继光!”

“到!”

这是新兵张晓杰被分到空降兵某旅“黄继光英雄连”后,觉得距离英雄最近的时刻。

“连队每天点名,第一个名字是最响亮的‘黄继光’。一人点名,全连答‘到!’。”张晓杰说,“成为英雄的战友,成为答‘到’的一员,我感到无比光荣,这让我更坚定了在部队建功立业的决心。”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大批英雄部队,以英雄名字命名的连队有很多。时光流转,连队的传统、精神一脉相承,从未改变。

11月29日,新兵吉昱衡和战友一起吃了一顿“土豆餐”。这天是老连长杨根思牺牲72周年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吃土豆,成了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连”一项雷打不动的活动。

1950年的11月29日,杨根思和官兵吃着冻成石头一样的土豆,走上小高岭战场,打败了啃着牛肉的美军。那一天,杨根思壮烈牺牲。1952年5月9日,志愿军总部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并将其所在连队命名为“杨根思连”。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72年前,杨根思喊出的“三个不相信”成为他留给连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融入连队的血脉,燃烧在一代又一代官兵的胸膛。

英雄连队盛产英雄的兵,继承了英雄血脉的官兵在强军路上阔步前行。10多年前,“杨根思连”随旅改编为轻型机械化步兵部队,列装某新型轮式装甲车。官兵迎难而上,苦练驾驭新装备的技能。5年前,连队从装甲步兵转型为合成步兵,官兵围绕新课题集智攻关,探索出多种新战法训法。“黄继光英雄连”则成为空降兵战略转型和跨越发展的“急先锋”,填补了中国伞兵史上多项空白:率先在空降兵部队完成某大型运输机和某新型伞“三门四路”跳伞任务,攻克20多个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难题,实现整建制“三无条件”下空降空投。

河南省漯河市“王焯冉民兵连”、河南省延津县“肖思远民兵连”、江苏省泰州市“杨根思民兵应急连”、甘肃省两当县“陈红军民兵连”、湖南省岳阳市“张超民兵先锋连”……从“血火中诞生,风雨中成长,战歌中走来”的民兵队伍,冠以英雄的名字,赓续英雄的血脉,沿着英雄的足迹坚定前行。

英雄的精神,贯穿昨天、今天和明天。战争年代,英雄用生命谱写传奇;和平年代,后来人用传承续写荣光。

英雄学校育传人

翻开《中国地图册》黑龙江篇,在北纬46°、东经130°的交会点,标注着7个红字:八女投江纪念地。1938年10月,为掩护大部队突围,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战士战至弹尽后,毅然投入冰冷的乌斯浑河,以身许国。

1986年,在200多公里外的黑龙江省桦川县悦来镇,烈士冷云的故乡,一所小学更名为“冷云小学”,后被命名为“八女英烈冷云”红军小学。

走入“八女英烈冷云”红军小学,只见从学校校门、栅栏、教室、走廊的设置,到校徽的设计,都体现着红色印记。今年开学第一节课,学校学生走上讲台讲述冷云的故事,家长、老师将视频发布到新媒体平台;周末或节假日,学校组织红色小分队师生走上街头,讲述英雄故事和革命传统。

少云中学、尚志小学、存瑞中学……多年来,各地用英雄名字命名的学校日益增多。仅哈尔滨一市,就有21所学校冠以抗联英雄之名。

以英雄名为学校名,不只是称谓的变化,更是精神的传承。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赵一曼红军小学校,学校每学期开展“千人传讲赵一曼,千人回信赵一曼”主题活动,学生以书信的方式,和先烈隔空对话。尚不能用文字充分表达想法的低年级学生,则用手中的画笔绘出心目中的先烈形象。

在湖北省武汉市警予中学,学校通过红色教育进课堂、红色教育读本建设、红色教育学段规划等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并连续39年在清明节开展祭英烈活动。

在山东省金乡县王杰小学,学校弘扬王杰精神,探索形成会听王杰故事、会讲王杰故事、会唱王杰精神歌曲、会背王杰日记、会做王杰式的好人好事等系列课程体系,打造王杰式好少年培育工程。

……

“少年怎么样,祖国的未来就怎么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说,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学生们对革命英雄和红色历史的认知逐渐深入。擎起的红色旗帜、唱响的红色歌曲、写下的红色笔记、演绎的红色话剧、留下的红色足迹中,红色基因在传承……

压题图:辽宁省锦州市为纪念辽沈战役中牺牲的地下党员马云飞而命名的云飞大桥。王 伟摄

本版制图:扈 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