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倾情书写英雄本色


■褚银

时代楷模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典范。

关于张富清的文字,我读过一些。近日,“徐迟报告文学奖”“改革开放30年·优秀报告文学金奖”得主寒青倾情奉献的《平民英雄:张富清传》(华文出版社)让我耳目一新,增添了我对老英雄张富清的崇敬之情。全书共10章,30多万字,展现了张富清来自平民、归于平民、平凡得如此彻底的一生,相当精准地描绘了张富清的英雄本色。

我与作者寒青曾是一个部队服役的战友。虽说我到团宣传股当报道员时他已经复员回家,但听了不少关于他的故事。他拉过板车,在码头扛过货物,经过努力考取了武汉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湖北分社。多年来,他紧跟时代步伐,在深入采访和认真创作的基础上,先后创作出《大巴山的呼唤》《守望大山》等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其中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影响颇广。

2019年7月,寒青应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华文出版社的邀请,撰写张富清传记。为了掌握充分的材料,他多次往返湖北与陕西两省,深入到张富清工作的湖北恩施来凤县及其出生的陕西汉中等地进行细致的采访。有一次,从武汉去往来凤县采访。凌晨4时的高速公路上,他的采访车被大货车撞坏,左肋骨被撞裂两根,疼痛难忍,但他仍坚持采访,深入挖掘张富清鲜为人知的细节。当结束了半年的采访回到武汉时,已是农历大年三十。此时,武汉新冠疫情蔓延,他足不能出户,就在居住的六楼日夜不停地写《平民英雄:张富清传》,家里存放的米面吃光了,就吃干粮、咸菜。在寒青看来:张富清不是神,而是一个吃五谷杂粮的普通人,是个扎在平民堆里的时代楷模,是个经历了几个时代的近百岁的老者。他认为写张富清不能人云亦云,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实事求是地揭示他的生活本质。他要求自己一定要深入采访,力争写出真实的感人细节,要用封存多年的鲜活故事写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真切切的时代英雄。

书稿完成后,寒青又没日没夜地进行修改,后因疲劳过度而患上脑梗,虽经医生全力救治,终究落下半身瘫痪。“老英雄的传记不写好,我死不瞑目!”躺在病床上的寒青一刻也没忘记对作品的精心修改打磨。功夫不负苦心人。历时3年,《平民英雄:张富清传》终于付梓发行。

《平民英雄:张富清传》全书饱含深情,感人至深,与其他文字作品具有相同之点,又有不同的新奇之处。寒青吸纳了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一些创作元素,通过特定的事件,写出了张富清“隐功埋名”不让家人知道的人性化生活细节,反映了张富清感人肺腑的崇高品质;以“泪洒新房”为题,写出了张富清妻子孙玉兰的真实感受,使得张富清隐功埋名的事实更真切、精神更可贵,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名利观、荣誉观与责任观;以“营地蝶变”为题,表现了张富清从一个国民党士兵成长为解放军战士,并英勇善战的改造锤炼过程;以“乡亲相帮”为题,描写出张富清和当地人民如同石榴抱子的民族团结场景,展现了民族一家亲的真切生活;以“厚德载物”为题,真实报告了88岁张富清左腿高位截肢后的经历,展示了张富清博大的包容情怀和高尚品格。

该书还通过一些震撼人心的事件和细节,描绘出张富清在几十年的生命历程中,一直在亲情、责任、吃苦、淡然、坚忍的起伏中默默奉献的公仆本色,字里行间散发出老英雄张富清独特的人性光芒,浓彩重墨地描绘了老英雄隐功埋名为人民的平凡而伟大、普通又崇高的人生故事,深度还原了张富清丰富的内心世界。

《平民英雄:张富清传》不仅有平民本色生活的还原,还有清新的山乡文化气息,是一部细节丰富、语言生动、饱含深情的纪实作品。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