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专家常说,进入信息时代,战争由“大吃小”变成了“快吃慢”。然而,随着无人机特别是小微型无人机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无人平台”带来的独特作战优势,正使战争的制胜法则向着“快吃慢”加“小吃大”转变,“尺度不均衡对抗”和“价值不对等消耗”将成为未来战场的新常态。
无人机“数量多、探测难”的优势,可在作战中实现“以小制大、以微制巨”
借助先进的通信与控制技术,作战部队能够根据不同的作战目的和任务需求,将大量无人机共同编组、协同运用,形成功能互补的无人机作战群队,有效克服单个平台能力有限的不足,实现整体能力放大,达到“1+1>2”的效果。
作战中,大量无人机以程序控制或自主控制的方式,从多方向同时实施突防或突击,可快速达成对敌重要目标和关键系统毁瘫,最终以数量优势消耗敌防御能力,致敌于打不起、防不了的被动局面。
美海军研究生院的上百次模拟试验表明:由8架无人机集群攻击当今世界极为先进的“宙斯盾”舰载防空系统,至少有平均2.8架可以避开拦截;在系统升级情况下至少仍有1架可以突破。如果将无人机数量增至10架、20架甚至更多,“宙斯盾”系统仅能拦截前面的7架左右。正如有人对无人机集群的形象描述:面对成百上千个“小家伙”,“大个儿”不得不东躲西藏,并发现情况对它越来越不利——特别是当它必须一个不漏地摧毁成千上万个“小家伙”才能生存时。
更让人防不胜防的是,小微型无人机可借助低可探测性优势,通过空投或炮射等方式撒播到敌纵深,再通过自身动力飞行或地面机动,自主抵近预定目标或直接附着于大型武器系统关键部位上,甚至渗透进入敌作战决策、指挥系统等内部核心场所,进行侦察监视,适时利用所携带的高爆炸药对目标的要害和节点部位进行破坏,或对关键、核心人员进行杀伤,实施“内窥式侦察”和“微创式打击”。这种进攻方式可有效破坏敌作战体系、打乱敌作战计划、扰乱敌行动节奏,达成“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017年11月,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会议上公布的一款名为“杀人蜂”的高智能微型自主攻击机器人,尺寸不到普通人手掌大小,配有广角摄像头、战术传感器、面部识别技术等,内装3克炸药,可单独或集群使用,能够通过很小的孔隙飞入室内,进行精准识别和攻击。未来战场上可能出现这样的状况,无人机对弹药库和指挥系统的攻击过后,大批飞机、坦克、舰艇由于得不到指挥和弹药、能源的补给,还未来得及运用,战争就失败了。
无人机“低成本、可消耗”的优势,可实现“成本强加、低端颠覆”
随着数字设计、3D打印、微电子等先进技术的广泛运用,无人机制造更加容易和便捷。许多国家的军事研究人员还提出,通过嵌入导航定位、飞行控制、电气系统并加装传感器、武器载荷等模块,将退役有人机改造成无人机,通过废物再利用的方式打造“最廉价的炮灰”。
成本的大幅降低,既为无人机大量、广泛运用提供了条件,也使一度沉寂的“消耗战略”重回战争舞台。
从价值对比看,一枚防空导弹的造价通常在几十万至几百万美元之间,而自杀式无人机多在一两万美元左右,用防空导弹防御这种无人机,在成本上无异于“大炮打蚊子”,无论对方采用什么方式拦截,无论是否拦截成功,其消耗成本都远远高于无人机本身。作战中,一方可利用无人机低成本的优势,通过“价值不对称”消耗对方昂贵的武器系统和有限的防空弹药,使对方拦截越多、消耗越大。比如,因使用二冲程汽油发动机而被称为“小摩托”的伊朗“见证者”-136自杀式无人机,大量采用低成本民用零部件,1架仅2万美元左右,且能搭载50千克战斗部进行较长距离飞行。
因此,这种无人机攻击效费比极高。一旦能够突入对方防区或纵深,无人机既可获取战场情报信息,引导远程精确火力实施打击,又可通过投弹或“自杀”方式对重要目标实施攻击,以廉价的消耗换取高技术、高价值武器系统的毁瘫,实现“以小换大”的不对等博弈。在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使用的安-2无人机,就是由老式安-2型运输机改装而成,作战中主要充当空中诱饵,引诱亚美尼亚防空系统雷达开机或开火,进而暴露目标参数和部署位置,配合其他无人机实施打击。不久前,俄罗斯3座重要机场遭到无人机袭击,有的机场还停放着高价值的战略轰炸机和空中加油机。
面对无人机进攻,“防得住成本极高、防不住损失极大”,这种两难困境在未来战争将成为常态。各方都有可能大量投入低成本、低技术的无人机,消耗对方高价值武器系统,迫使对方承受不起消耗而放弃对抗。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类似的无人机攻击,可能变得越来越普遍,甚至成为全新的空战模式。
上图:伊朗“见证者”-136无人机。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