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生态报告文学的深度表达


■王 晖

近几年,中国生态报告文学创作呈勃发之势,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任林举的长篇报告文学《躬身》(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年9月)便是其中之一。与作者关注濒危野生动物东北虎生存状态的《虎啸》和粮食生态问题的《粮道》有所不同的是,《躬身》的聚焦点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全域无垃圾”行动。《躬身》以甘南当地治理乱搭、乱建、乱扔、乱排等“八乱”为描述重点,再现了甘南人对清洁无害环境的创设、对不良习惯的改变和破除,展示了由“环境革命”所带来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等。而探索观念变革、习俗转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则是由此生发的更为深刻的哲学命题。

在笔者看来,书名“躬身”的意涵有多重。一方面,是指其语义本身,即自己、自身俯屈身体,表示弯腰、恭敬、鞠躬等意义;另一方面,则是特指甘南州“全域无垃圾”行动中人们弯腰拾垃圾的动作,以及在持续5年的行动之后,由这种具象的“弯腰”转变成对自身进行反思“鞠躬”状的“环境革命”。此时,“躬身”这一动作“已经远远超离了它自身所拥有的具象,变成了一种象征或隐喻”,这就是珍惜生命和敬畏自然、维护尊严与提升文明。

《躬身》的立意,并未仅仅停留在对甘南“环境革命”的表象描绘,还进一步描绘了建立在传统牧业基础之上的未来高原牧业新愿景,这就是牧民职业化、饲草生产专业化的现代牧业。特别具有“绿色”发展意味的,是作品对甘南“全域无垃圾”的升级版——“五无甘南”(全州无垃圾、无化肥、无塑料、无污染和无公害)的描述。这不啻一场彻底的“纠偏”与“革命”——由清理生活垃圾开始,到以有机肥替代化肥、改良土壤的生产层面,以及禁用塑料、推广塑料替代品的流通领域,再到禁用或规范使用农药、建立可追溯系统的产品质量体系,最终是大气环境和水体达标的生活场域。此“五无”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基本面,其意义已超越了对环境的初级简单改良和急功近利的修补,是对过去粗放型经济发展的反思与革新。从地域角度看,处于中国青藏高原生态脆弱敏感地区的甘南所进行的全方位“环境革命”,给予中国和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以重要意义和深远价值。《躬身》对甘南“环境革命”意蕴的关注与揭示,亦与世界经典非虚构作品的生态观念和价值倾向高度趋同。在《躬身》里,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基于地球“生态共同体”意识,作家怀揣的忧患意识、人文关怀和使命责任。

《躬身》对于甘南“环境革命”理念和行动的呈现,有赖于对推动者、支持者和践行者群像的生动描摹。在作品中,甘南州主要领导立党为公、勤政为民的精神和气魄令人感动。除此之外,其他干部、企业家和普通村民的形象亦使我们记忆深刻,譬如以“环境革命”消除“视觉贫困”、帮扶临潭文化发展的挂职干部,致力建设贡巴小康村的县委书记,性格“刚硬”又不乏热情与活力的环保局局长,主动清理垃圾、确保拉卜楞寺“净土之净”的僧侣,回收牛粪、做大有机肥料产业的董事长,保护环境公益协会的热心组织者等。作品细腻描述了这些性格鲜明的各类人物在“环境革命”进程中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的巨大变迁——一些人由开始“拾垃圾”时的不解、抵触、应付、消极怠工转变为主动积极、心甘情愿、乐在其中,即从基于外在工作任务的“要我做”变成遵从内心愿望的“我要做”。这也因此隐喻着城乡山水的洁净与身心的自尊自律高度融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在真实再现“环境革命”进程中生态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人物时,《躬身》叙述的真实性、可信度和说服力得以加强,文学化叙事的形象性亦得以凸显,最终就使得甘南“环境革命”的非虚构叙事得以落实、呈现并放射出异彩。

除却对人物的艺术再现之外,《躬身》对甘南“环境革命”描述的丰富性还体现在将诗意渗透于景物描写、富于戏剧性或冲突性的场面和细节展现等方面。《躬身》当中有着大量对包括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在内的青藏高原自然风光的描绘。其作用一方面在于标定事物的地理、地域和方位,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就是以此来再现高原原生态自然风物的奇观与美妙,农牧民日常生活的朴实、单纯与舒缓。因此,无论是其笔下表现的白龙江春天的美景,还是车巴沟如“神仙美地”般的祥云缭绕和山岩奇绝,写真美景的用意在于对保留完好的原生态“环境”的肯定,对美景被毁的痛惜,对“环境革命”意义的强调。在作品中,诸多富于戏剧性或冲突性的场面和细节被呈现出来。譬如第二章里两村村民因草场归属起冲突,第七章里护鸟者与盗鸟伤鸟者的对峙等。这些借力小说等文体表现手法的艺术再现,使作品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得到有效强化,也就在叙事风格层面上使《躬身》有别于新闻或调查报告文体,而彰显出鲜明的报告文学文体特质。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似乎日渐频仍。如何纾解生态焦虑,怎样把握世界的未来,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有责任感的中国报告文学作家深度思考的问题,《躬身》即是这种思考的一个代表。尽管它描述的只是甘南“环境革命”的个案,但其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代表性。以报告文学的方式积极介入现实、回应现实,彰显了作家任林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展示着这一文体未来前行的目标和方向。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