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生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美术作品中的青春故事


■本报记者 袁晓芳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艺术家们也用画笔记录下代代青年的青春韶华和炽热情怀。这些兼具精神之光与艺术之美的作品,既是青春无悔的记忆,也是不同时代的侧影,令人回味无穷。

国画《刑场上的婚礼》——

“血色浪漫”,战火中永生

1927年10月,根据上级指示,共产党员周文雍、陈铁军假扮成夫妻,投入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因力量悬殊,寡不敌众,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最终失败。周文雍率领部分起义武装突围,辗转到香港。1928年1月,周文雍与陈铁军再次回到广州,重建党的机关。由于叛徒出卖,两人不幸被捕。

狱中,敌人使用了“吊飞机”“老虎凳”等酷刑,但两位年轻的共产党员始终坚贞不屈。敌人强迫周文雍写“自首书”。周文雍在监狱墙壁上写下:“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敌人气急败坏,判处他们死刑。

在共同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周文雍和陈铁军产生了爱情。但为了革命事业,他们一直将爱情埋藏在心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决定将埋藏在心底的爱情公布于众,庄严宣布结婚,最后从容就义。

“这是最纯真、最高尚的爱情。”1962年,周恩来总理号召作家们把周文雍和陈铁军的故事写出来。后来,以两人为原型的电影《刑场上的婚礼》登上银幕,感动了无数观众。

画家王明明、蔡玉水根据周文雍和陈铁军的故事,于2009年创作完成了国画《刑场上的婚礼》。作品将写实的绘画风格与简洁肃穆的水墨语言巧妙结合,勾勒出这场悲壮而动人的“婚礼”。

画中,周文雍与陈铁军眼神坚毅,带着沉重脚镣、并肩而立。从周文雍艰难站立的双腿,我们不难想象他在狱中曾遭受怎样的折磨。他的手紧握着铁镣,目光看向前方,传递出不屈的精神。陈铁军右手扶着周文雍的手臂,脸微微靠向他,从细微处流露出真情。

在环境营造上,画家采用大面积留白,烘托出刑场上悲壮的氛围。陈铁军颈上的红围巾与地上散落的木棉花瓣相互呼应,构成画中的一抹火红,象征着他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坚贞纯洁的爱情。两个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最美的模样,他们的精神像火红的木棉一样盛开在人们心中。

国画《洪荒风雪》——

新中国建设者之歌

这幅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作品,源于画家黄胄的一段亲身经历。1954年,在党中央的号召和支持下,曾经荒无人烟的柴达木盆地,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豪情满怀的有为青年。他们与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开始对柴达木盆地进行勘探、开发、建设工作。

那年12月,画家黄胄在参加青藏公路通车典礼后,在格尔木路段碰到了地质勘探队。黄胄后来回忆:“当时那里荒无人烟,车跑20天也见不到人。我们深深地感到祖国辽阔广大,非常丰富的地下宝藏有待开采。偶然在一个风雪弥漫之夜,碰见勘探队的骆驼队,心里特别兴奋……”他看到勘探队员们顶风冒雪、在荒凉的戈壁中,弹琴歌唱,斗志昂扬地投身祖国边疆建设,深受触动,随后创作了国画《洪荒风雪》(原题《柴达木风雪》)。

作品采用仰视的角度取景,画中安排了5位人物。他们骑着骆驼在风雪中行进。驼队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近大远小的表现方式让画面有了焦点透视的美感。画家故意将视线压低,并选择了骆驼迎面而来的情景,使人物的豪迈之气跃然纸上,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近景处的两头骆驼四肢稳健,骆驼上的人物脸上洋溢着笑容,弹着冬不拉歌唱,乐观的精神与艰苦的自然环境形成强烈反差。

左侧主角人物围着绿色围巾,手中拿着勘探测量杆,寒风吹得他伸手去扶自己红色的帽子,人物设计生动鲜活。冰天雪地里,地上的枯草没有被风雪压倒,倔强挺立着,寓意勘探队员像劲草一样,在风雪中更显英雄本色。为了烘托艺术氛围,画家摒弃了传统中国画的留白手法,以满纸洒矾铺底表现漫天风雪的场面。

黄胄主张艺术创作要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起草稿,在生活中练功夫,在生活中寻找技巧”。他一生创作了4万余张速写,那些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物,到了他的笔下总能焕发出别样的光彩。毛泽东主席在与国际友人谈及中国画和艺术大师时,曾这样评价:“黄胄是新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有为的青年画家,他能画我们的人民。”

国画《洪荒风雪》是柴达木盆地开发、青藏公路建设的生动历史见证。它既是一曲新中国建设者之歌,也是奋进年代崭新风貌的缩影。1957年,该作品荣获了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金质奖章。

油画《北疆卫士》——

青春在卫国戍边中闪光

在常年白雪皑皑、地势险峻的北部边疆,一茬茬官兵把青春、热血,甚至生命播洒在这里,守护着边疆的安全。他们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被人们称为“北疆卫士”。

2018年,王朝相、杨冰莉、程建利三位画家以此为题,创作了油画《北疆卫士》。这幅画以戍边官兵在冰封雪裹的北疆执勤巡逻为题材,展现了边防军人听党指挥的使命担当和无怨无悔的忠诚品格。

画作以三联画的形式,描绘了寒冬腊月时,边防官兵巡逻的场景。组画从左至右分别是骑马、徒步和乘坐雪地摩托的不同巡逻场面。在表现手法上,作品结合了中西方绘画技法,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象造型和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加以融合,带给观众视觉上的美感。在构图上,画作以三条对角斜线展开。画中虽然描绘了众多边防军人的形象,但画作整体依然呈现出强烈的秩序感和节奏感。在色彩运用上,画家通过强烈的冷暖对比,生动展现了雪原景象。中间这幅画中,军人的面部、军帽上的徽章和迷彩服构成三种暖色,与雪原的冷色调形成对比。这种冷暖对比凸显了画作的两种意象——冰与火。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与战士们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碰撞成冰与火的交响,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扎根边疆、矢志强军,青春在卫国戍边中闪光。《北疆卫士》的创作者结合多年军旅生活体验和多次去边防团写生的经历,以绘画语言艺术再现了戍边军人的艰辛与坚强。2019年10月,油画《北疆卫士》入选了“伟大历程 壮美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

图①:《刑场上的婚礼》(国画)

王明明、蔡玉水作 中国美术馆藏

图②:《洪荒风雪》(国画)

黄 胄作 中国美术馆藏

图③:《北疆卫士》(三联油画)

王朝相、杨冰莉、程建利作 中国美术馆藏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