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活周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笔尖“引路人”


■董浩田

父亲退休前,在部队从事过多年新闻报道工作,业务水平有口皆碑。在军事与文字的双重熏陶下,我长大后考上了军校。毕业来到部队后,由于发表过一些“小豆腐块”,我也被分配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说起这些,我起初是有压力的,生怕别人说我深得父亲的真传。

尽管压力不小,但我刚开始负责新闻工作时,对父亲这个“老新闻人”的写作手法并不是很信服。那次的任务是报道支队特战排的排爆训练。那天,我早早就到了现场,还将训练全过程、甚至包括排爆服的重量等许多具体细节都记录了下来。我认为,有了如此详尽的细节,这一定是篇不错的稿件。

谁承想,我将文章给父亲审阅后,他沉默了。我的心也跟着一沉。我了解父亲,他的沉默就代表他对这篇稿件不认同,只是一时还没想好如何与我沟通。

“这篇文章你写得很用心,细节翔实,完整呈现了排爆训练过程。”父亲缓缓开口,首先肯定了我。我稍稍松了口气,但知道接下来他会提修改意见。

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继续说:“文章应该做到信、达、雅,现在‘信’没有问题,‘达’可能还没有做到,至于‘雅’还需要长期笔耕历练。”

“我把训练过程很详细地写出来了,大家一定都能看懂,怎么就没做到‘达’呢?”我忍不住反驳。

“‘达’确实是让读者都能看懂,但是这篇文章让大家看到的还只是排爆过程,感受不到训练的难度和战士们的艰辛。”父亲指着一个段落接着说,“这里,你写了这名战士排爆训练顺利完成后,非常开心。但是,读者看到后,可能会觉得不太好理解,为什么正常的训练能产生这样的情绪波动?”

“谁成功了不高兴啊?”我嘟囔着。

“但这里的文字情绪是平淡的。那么原因呢?你不是跟我说过吗,在之前的训练任务中,这名战士没有顺利完成,而这次的成功刚好是他的一次飞跃,所以他非常开心。”

我撇了撇嘴,不再说话。

父亲看出了我的执拗,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将稿件放回桌子上,叫我吃饭。事后,我没有根据他的意见进行修改,将原稿投给了新闻媒体。结果可想而知,稿件被退了回来。没想到,编辑老师的修改意见与父亲说的如出一辙。我又找父亲深入探讨,将稿件重新修改才获得通过。

摔了跟头,我开始直面自己的不足。后来的日子里,父亲依旧时不时会指导我,给我传授一些写作经验,让我受益匪浅。

今年“八一”前夕,单位组织我们前往山区的一所小学,为孩子们开展国防教育。我负责此次的宣传报道工作,准备采访几名儿童。去之前,我列了详细的采访提纲,信心满满地认为采访任务一定能圆满完成。到了现场才发现,一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几个孩子怯生生地看着我。我微笑地看着他们,尽量轻声细语地问问题,可孩子们腼腆害羞,谁都不说话。

一天下来,采访进展很慢。到了晚上,我沮丧地打电话给父亲:“爸,这次采访很不顺利,孩子们不愿意跟我交流。”

电话那头,父亲静静地听我倾诉,直到我说完后,他才开口:“你遇到困难为什么愿意给我打电话呢?”

“因为您是我爸啊!”我想,这有什么好问的呢?

“是啊,我是你爸,是你亲近、熟悉的人,所以你有什么话都愿意跟我说。那么,如果我是陌生人呢?你还愿意跟我说吗?”父亲反问道。

“当然不会。”我突然意识到,孩子们可能是因为与我并不熟悉,所以不好意思跟我交流。

想通这些,第二天,我特地去陪孩子们玩耍。欢声笑语中,孩子们很快跟我亲近起来,采访在轻松的氛围中顺利展开了……

采访结束后,我坐在返回营区的车里,静静地看着窗外绵延的大山出神。军事新闻写作“山高路远”,在字里行间里攀爬,在用心用情中走远;这其间,父亲的殷切目光如影相随,让我的军旅新闻路也平添了几多父爱的底色。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