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信仰味·硝烟味·泥土味


■干作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的本质和真谛,为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火热氛围中,不少单位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创作歌曲、小品、相声、快板等文艺节目。这些节目普遍都比较接地气、有兵味,有些节目还展现出较高水准,很好地宣传了党的二十大精神,激发了官兵学习热情。但仔细推敲,其中有的也存在创作缺乏想象力、作品缺乏感染力、节目质量不够高的问题,给人的感觉是“够新”但不够“走心”“走深”,有“那个意思”但还缺“那个味道”。比如:有的节目意蕴不深、站位不高,简单运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个别词句,对新表述、新概括、新论断的解读不够深入;有的节目和部队建设、官兵实际贴得不够紧,生硬说教、简单刻板,官兵难以产生共鸣;还有的节目定位不够准,思想性不足、“文艺范”有余,与军事文艺创作的使命贴得不够紧。

军事文艺创作的土壤在军营、主角是官兵、服务于战斗力建设。作品只有真正体现军事文艺的独特价值,彰显其特有的“味道”,才能实现其功能和使命。

要饱含立魂立心的信仰味。如果把军队比作一个“大熔炉”,那么军事文艺就是炉中之火,淬炼的首先是忠诚与信仰。想当年,一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激励了多少将士听党指挥、保家卫国的热血豪情;近年来,电影《长津湖》等作品也从新的视角向世人揭示了“东方谜一样的精神”,彰显官兵的铁血丹心。它们都以文艺植魂,不言自明地向官兵讲清了“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质朴道理。95年来,先进军事文化的教育启迪,为我军永葆政治本色、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丰润的精神滋养,充盈着“信仰的味道”。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军队文艺工作者要牢记自身政治工作者的第一角色,担当铸魂育人的重要任务。要着眼构建大政工、大教育、大文化格局,坚持舞台也是讲台、作品也是微课、演员也是教员,始终把宣传习近平强军思想作为文艺创作的主脉,用厚实的理论支撑、丰富的思想承载、生动的文艺形式,把文艺创作的过程变成信仰培塑、思想引领、基因赓续的过程,通过优秀作品将忠诚之魂、强军之志贯注给官兵,助力培育“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

要充溢向战为战的硝烟味。习主席强调:“我军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把聚焦点和着力点放在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上。”军事文艺创作要聚焦这个奋斗目标,关键是为战斗力建设催生精神动能。回顾我军历史,军事文艺从炮火硝烟中走来,伴随我军南征北战,为官兵凝心聚气打胜仗击鼓高歌,为瓦解敌军思想意志贡献力量,其本质是战斗文艺。当前,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更要把军事文艺创作的准星瞄向备战打仗这个靶心。向战而行、为战而歌,我们要真正回归战斗员的身份,拿出战斗的作风,到一线去、到演训场去,努力发掘部队战斗力生成中鲜活生动的创作素材,用笔墨、颜料、音符和影像绘就一幅幅火热练兵的英雄谱,充分展现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铁血阳刚、虎气胆魄,有效发挥军事文艺鼓士气、砺斗志、壮军威的作用。

要富有亲兵爱兵的泥土味。习主席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很多宣传文化战线的老兵在谈到军事文艺创作时,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要始终把创作的触角深入基层,以兵心为己心,用兵言书兵心,通过心相融来寻求情共鸣。否则,远离基层、脱离官兵,艺术之树早晚会缺乏营养而枯萎。当前,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最火热的实践在一线、最鲜活的经验在基层、最生动的角色是官兵。军事文艺工作者要坚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通过走基层蹲连队原汁原味地体验生活,争取把更多镜头聚焦官兵来表达、更多舞台交给官兵来表演、更多话题留给官兵来抒怀,以此开掘创作的“源头活水”、沉淀作品的内涵意蕴、激发基层的参与活力,真正让作品走进官兵内心、触动思想灵魂,也让官兵从作品中认识自己、升华自我,始终保持扎根岗位、建功立业的昂扬精神面貌。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人民军队勠力前行、开新图强需要我们去讴歌,广大官兵坚守初心、矢志奋斗需要我们去抒写,军队文艺工作者使命责任神圣而光荣。我们必须瞄准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向心凝聚、为兵代言、勇攀高峰,创作出官兵喜闻乐见同时又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优秀作品,为繁荣发展强军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