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千年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过去10年,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
生态兴则文明兴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特征?
林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主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就包含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千年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因此可以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抉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之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用两句话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内涵。第一句话点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第二句话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方向——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态度——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道路——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及目标——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我们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端正对待自然的态度,切实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把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发展的硬约束,把生态红线作为不可逾越的高压线,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记者: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应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对此应如何理解?
林震:“对历史负责”至少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方面反映党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历史观,充分认识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变化对文明兴衰演替有着直接影响。历史经验教训反复证明,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获得大自然的回报。如果不尊重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另一方面则表明党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依然突出,如果不能够很好地解决,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我们需要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
“对人民负责”体现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切实维护和增进全体人民的生态环境权益,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对世界负责”体现我国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国担当。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中,面对共同的生态环境危机,理应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我国积极倡导生态文明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我们将继续携手世界各国,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从“盼温饱”到“盼环保”
记者: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新时代10年,我们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林震: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是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尤其是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过去10年,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10年来,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的。
在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我国持续扩大国土绿化,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国成为全世界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为世界贡献了四分之一的新增森林面积。
在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方面,我国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地表水Ⅰ至Ⅲ类断面比例提升23.3个百分点,上升至84.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
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方面,我国持续推进节能减排降耗,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显著。10年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26.4%,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4.4%,单位GDP水耗下降4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约58%。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增长2.1倍,新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稳居世界第一。
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我国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已经形成,同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记者:如何理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林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这句话的完整含义,正如习主席强调的那样,“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论断科学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深刻揭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明确指出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如果遇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我们要善于选择,学会扬弃,有所为有所不为,站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边。同时在选择中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对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提出哪些新的更高要求?
林震:我们常说,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和成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同时,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4大措施。与党的十九大报告相比,前3项措施是之前的升级版和加强版,“碳达峰碳中和”则是新时期的新要求。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3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进行部署。一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二是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三是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当然,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与其他3项措施不是相互孤立,而是统一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目标都是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可持续的绿色低碳发展,以期分两步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成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