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低调的坚守


■北耕

军旅作家王凯的小说《荒野步枪手》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深为其欣喜。他于我来说,亦师亦友。

当年在驻武汉某部当战士时,也是我的文学梦比较强烈的时候。闲余时间,我经常坐着小凳,趴在椅子上,不是写情书就是写小说。情书不知寄给谁,小说可以寄出去,但大多如泥牛入海。

因为爱写,且有作品发表在广播电台,2003年初,我被调到机关任新闻报道员。在宣传干事的指导下,我终有作品见于报刊。虽以写“本报讯”为主,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读读写写,笔耕不辍。后来,网络文学兴起,军内“军网榕树下”“军旅文学”应运而生。业余时间里,我常常畅游这两大文学网站。因发帖子多,我还应邀成了“军网榕树下”的特约编辑。

写得多了,我反而感觉在写作上遇到了瓶颈,很想去某个报社或杂志社学习提高,但一直没有这种机会。

2007年夏日的一天,我突然接到《空军文艺》编辑部王凯的电话,询问我的基本情况,并告知将发表我的一个小品剧本。《空军文艺》是当时新创的一个内刊,人手比较紧张。王凯说,想借调一人帮助工作,问我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推荐。我与他虽不相识,但一听便毛遂自荐。他问我都写过什么,我说小说、散文都写过,一些习作在“军网榕树下”刊发。好在他也常去“军网榕树下”,几天后,他从上面看了我的作品,并告知我等他消息。

2007年9月15日,我终于从武汉被借调到空军大院。有一个场景是极其难忘的,我到了办公大楼,王凯在四楼电梯口等我,当电梯门打开的一刹那,我俩都愣住了,或许彼此发现了共同点:头发少得可怜。

从基层到机关,从新闻报道员到文学内刊编辑,我有种坐电梯的感觉,一下子上了好几层楼。我始终记着一位领导的话,你就是山上一棵草,不是草高,而是山高。正是因为这句话,初到京城的我不断学习,争取尽快熟悉工作。

当时,我主要负责组稿和稿件初审工作,王凯负责二审,领导终审。这本刊物主要发表空军官兵的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此外还刊载相关文艺信息、小品剧本、相声脚本等。

我此前的网上创作经历也算派上了用场。因认识了不少文友,我的约稿、组稿工作很快便开展了起来。

白天,我除了审稿外,还打电话与各部队文友交流。此时想来,针对一些作品的修改意见虽尚属浅薄,但因我态度诚恳真挚,也发现了一批优秀作者。晚上,我会在办公室看各类书和资料,甚至翻出过导演尚敬早期创作的小品剧本,真正明白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的道理。

王凯的作品不仅写得好,而且故事讲得也有声有色。他原在巴丹吉林当兵,讲起连队的各个兵,讲起沙漠上的那些事,他满脸都是笑。我与王凯虽然同岁,但在文学写作上,他始终是我的老师。当时,他已在《当代》《西南军事文学》等发表过不少中篇小说,属于军旅作家新秀。我读了他的《沉默的中士》《时间的河流》等作品后,自觉望尘莫及。这个有着刚硬的胡子茬、外表粗犷、身材高大的男人,内心细腻敏感得像个诗人。

王凯的勤奋我也是耳闻目睹。他晚上经常加班推材料,业余时间里从未放弃小说写作。他经常说,作家是用作品说话的。对自己的创作,他有股狠劲儿。有篇小说已写了一万多字,看着不满意,他索性弃掉重写。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全金属青春》就是那时挤时间写的,没出版前我便先睹为快,起初的名字叫《青春纪事本末》,他还将“本末”向我解释了一番。

《空军文艺》2007年第4期,王凯编辑发表了我的三篇小说《北耕小小说三题》,这也是我的小说处女作。不怕笑话,我那时才知道,原来一个人的小说也可以“三题”。后来,三题中的《女兵林巧的生日》还被《小小说选刊》选载。

2008年5月15日至19日,我们举办了《空军文艺》第一届笔会,共有14名空军的文学爱好者参加,我是组织者之一,更是一名学习者。难忘的是晚上的作品交流会,大家轮流念自己的作品,然后大家一篇一篇地点评。5月16日晚上,我们的交流会开始不久,王凯与爱写歌词的韩毅就先后来到这里。王凯讲小说,韩毅谈诗歌、歌词。大家顿感文学有谈不完的话题,谈文学真是一件快乐的事。

生活的节奏有时感觉很快。2008年10月,我离开北京回到武汉部队。当年11月,我退役还乡。正是凭着在《空军文艺》打下的底子,我12月便入职《军嫂》杂志社。如今,王凯已是知名军旅作家,写了不少小说,拥有不少忠实读者。我们这些在写作上得到过王凯帮助的人,有的依然在军地从事着文字相关工作,有的也成为小有成就的作家。当看到不少同路人在文学创作上崭露头角,我由衷地替他们感到欣慰与自豪,并常常提醒自己:写作,从来不是文字上的卖弄,而是要有一种低调的坚守,寻求心灵上的撞击。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