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生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当电影与生活共鸣


■李超

周末休息,我再次重温了电影《我的左手》。伴随着主人公胡小军的自述,电影情节缓缓铺陈开来,那些曾经的时光也一一映射在我的眼底,思绪沉浸其中。每次重温这部电影都会有新的收获,大概这就是军事题材电影对于我的无穷吸引力——军人身份的接近性和对军旅生活的思考。

电影《我的左手》以真人真事为创作背景,讲述了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军事行动中,侦察班长胡小军身负重伤失去右臂后,重新振作精神,克服身体残缺和工作中的困难,矢志扎根军营、建功立业的故事。

电影故事主要可以分为坚持留队、军校深造、返回连队3个大的时间节点。其环环相扣的剧情,让观众领略到主人公胡小军在不同阶段面临的困难挑战,感悟到以胡小军为代表的中国军人坚毅顽强、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愿这石头像人一样坚强。”这既是剧中女军医范春晓对主人公胡小军的褒奖之词,又是鼓励他直面工作困难,努力奋斗的祝福。我想,这是电影创作者想向大众传递的一种精神。于我而言,这也是一句值得反复咀嚼、回味良久的话。

我第一次观看这部电影是在新兵连。

“小值日,动作快一点!今晚组织看电影!”9年前,在那个太阳一落山,营区便成为“孤岛”的秦岭山麓,每逢周五晚饭后,总能听到排长的催促。等到电影放映前,教导员又会站起来走到荧幕前大声询问:“炊事员来了没?”似乎,看电影是我们这个集体非常重要的事,少了谁都不行。

电影开场是熟悉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厂标。随着一阵闹铃声——清晨5:30,天微亮,主人公胡小军按掉闹钟,起床,洗漱,活动身体……看到这些日常军营生活片段以电影艺术的形式呈现,我和旁边的战友会心一笑。新训生活开始以来,我们第一次有闲暇在对比胡小军的故事中审视自己的军旅生活。如今,回想起那些和战友们共同观看电影的时光,总觉得温暖又美好,而且充满了军营的特殊味道。

这特殊味道,就是将电影中的战味延伸到了我们的新训生活。

那天看完电影,晚点名之后,连续短促的紧急集合哨突然响彻走廊。顾不上回味电影,大家便急匆匆地开始整理各自装具,心里只剩下一个冲的念头。

和电影中胡小军参加野营拉练的经历相似,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一次次磨砺中夯实军事基础,勇敢接受一次又一次的考验。

“报告!报告……”宿舍楼外的集结地域,已经入列的战友用洪亮的嗓音向指挥员报到。紧接着,我们在墨蓝的夜色中快速行军,步道被月光映照得泛着银色的光。我用手勒紧背包绳,悄悄抬起头望了眼远处的星空。那一刻,山野四周除了脚步声,只剩下稀疏的虫鸣。我忽然咂摸出一丝味道:这天然的“大荧幕”中,我们正在演绎自己的军营青春故事。

新兵连的夜晚,我总觉得特别短暂,常有一种刚闭眼就天亮的错觉。白天在训练场上,班长利用操课休息时间和我们谈心:“你们的军旅生活才刚起步,不求你们像电影中的胡小军一样成为英雄模范,能用一只手打背包,只求你们在遇到困难时,不抛弃、不放弃!”

我觉得,班长的这些话是说给我听的。那段时间,我患上了疲劳性骨折,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左脚的疼痛让我十分郁闷,甚至担心自己会不会被退兵。从医务室回宿舍的路上,我偷偷问班长,伤情会不会影响后续训练。班长告诉我:“记得按医生要求吃药、擦红花油,不能跑步就练其他课目。”我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的确,按常理,石头比人的血肉之躯要坚硬得多,但像胡小军一样的军人却有着比石头还坚硬的“外壳”,那便是人的精神。病休那两周,胡小军成为我心中的榜样,也使我短暂体会到伤痛对于军人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好在,我咬牙坚持过来了。

考入军校后,一次偶然机会,让我了解到胡小军的原型人物丁晓兵曾在母校深造过。他左手敬礼的照片让人肃然起敬,也驱使我重温了一遍电影《我的左手》。

有意思的是,电影情节进行到胡小军在军校考试那个片段时,画面给了试卷一个特写镜头。我灵机一动截了屏,放大一看,果然试卷的抬头正是母校的校名。影片的细节经得起推敲,也强化了这部电影的说服力。

深夜,回想起教员在课堂上说过的话:“电影,是造梦的艺术。”从制作一部电影的角度来说,它凝结了每一名电影工作者的梦想。从观众来说,一部优秀的电影就好似一颗启明星,带给人积极有益的思考,正如“愿这石头像人一样坚强”。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