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新时代繁荣发展强军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10年来,我曾两次参加全国作家代表大会,现场聆听习主席在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深感党和国家对建设文化强国的高度重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我更加深切感受到,作为军队文艺工作者,必须具备心系“国之大者”的格局胸怀,肩负历史使命投身新时代,脚踏实地不断创作精品力作,为强军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
进入新时代以来,强军的磅礴画卷徐徐展开,每一帧都刻录着新征程的奋进姿态。反映练兵备战新题材、展现奋斗强军新形象,是当下军队文艺创作者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使命,也是军队文艺工作紧扣时代脉搏再攀高峰的聚焦点。作为强军伟业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军队文艺工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深刻感受强军步伐奔腾飞跃带来的巨大震撼,也在努力将这些宏大意象和个体感悟转化为工作动力和创作源泉。
2015年夏天,我作为主创之一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解说词撰稿,收到各军兵种提交的各方队素材,众多新式武器装备的集中亮相让人深感振奋。2019年夏天,我作为主创之一,再次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解说词撰稿。受阅的武器装备不断更新,集中体现了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最新成就。同时我也关注到阅兵场上那些步履铿锵的将军和士兵。每一张生动的面孔,都是构成宏大历史的鲜活细节;正步通过天安门的每一个75厘米,以及无数为祖国强盛奔腾的脚步,都是时代前进中的生动注脚。遗憾的是,我很难在篇幅有限的解说词里淋漓尽致体现他们的内心感受。后来我创作了《将军的麻烦》《追赶影子的将军》《会飞的将军》以及《列兵甄英俊》《燃烧的铁》《蓝盔下的黑眼睛》等系列中短篇小说,以此记录那些奔跑向前的奋斗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军队文艺工作者,我们就要坚持为强军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官兵服务,用艺术的形式塑造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英雄形象,反映他们在新时代的精神特质,为强军兴军提供精神文化支撑。2017年,我参与撰写纪录片《强军》第三集脚本。片中,一个红军师改编的常胜之旅挺进朱日和后却遭“惨败”,一名旅主官面对采访镜头,一边检讨失败原因一边痛哭失声。那泪水中,饱含着他们对胜战的强烈渴望。纪录片经央视播出后,此画面同样戳中许多官兵泪点。2020年创作拍摄电影《营在前沿》时,我先后深入8个合成旅采访上千名官兵,印象最深的是改革后的新型陆军实现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部队练兵备战蔚然成风,官兵胜战豪情激扬。我们把眼中看到的新形象、新气象转化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电影制作完毕后受到官兵欢迎。
近几年,我们多次上高原、下海岛采访采风,创作电影剧本《蓝盔下的黑眼睛》和《追随你的追随》《用生命守护》《石头花》《逆行出征》等歌曲,集中反映陆军“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风采和“卫国戍边英雄群体”的昂扬风貌。咏叹讴歌他们向着强军梦想奋斗担当的底色和忠诚奉献的本色,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创作中取之不尽的财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既是党和国家对文艺工作者的殷切希望,也是我们应有的自觉追求。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将把文学创作实践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继续用深情的笔触,描绘充满光荣和梦想的强军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