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军事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把握认知突袭的缓释递增律


■刘 鹏 赵智涛

要点提示

●现代战争中,被突袭方在自身认知局限和对方诱导的双重影响下,认知一旦出现偏差,就容易沿错误的路径越走越远:从认知局限、认知偏差、认知偏见发展到认知偏执,最终当真相大白时出现认知混乱、陷入认知瘫痪。

●在对敌方进行认知突袭的同时,也要防止己方认知因成功突袭而固步自封,甚至自掘“认知陷阱”却不自知,遭到对手认知反突袭。

突袭的本质是出其不意。认知突袭是指在对抗中利用对手认知局限和思维定式,制造让对手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实现以智巧胜。认知突袭的内在机理和外在效果暗含缓释递增的规律,充分认识并有效利用这一规律,对于在未来战争中智胜于敌有重要意义。

明晰缓释递增律的科学原理

认知突袭的缓释递增律是指认知突袭的效果缓慢释放、影响与时递增。与其他形式的突袭相比,认知突袭的效果更特殊、后果更严重。突袭一旦奏效,对敌方认知的影响短时间内不会因己方真实企图的流露、真实行动的暴露、真实信息的披露而消失或改变;相反,突袭效果会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强。现代战争中,被突袭方在自身认知局限和对方诱导的双重影响下,认知一旦出现偏差,就容易沿错误的路径越走越远:从认知局限、认知偏差、认知偏见发展到认知偏执,最终当真相大白时出现认知混乱、陷入认知瘫痪。在此期间被突袭方不但难以自拔,甚至难以自知,错误认知随时间的推移反而不断固化加深。

这一规律发挥作用的科学原理在于,人脑思考问题、处理信息的机制存在内在局限:大脑有自我保护机制,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下意识地遵循节省脑力原则,通过内在的“心智模型”处理信息、认知外界。这种机制表现为某种认知一旦形成,往往会产生认知惯性和路径依赖,出现选择偏好。大脑中的思维模型对外界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时,倾向于接受与已有认知相吻合的信息,同时本能地过滤掉异常信息,这就在无意识中偏离了客观事实。在军事领域,这种机制会产生扩散效应,从个体认知错误扩展为集体认知错误。认知一旦成型,决策者会倾向于采纳符合己见的信息和建议而排斥反对意见,从而容易形成“从上氛围”和从众心理。受此影响,各级更倾向于提出迎合上级决策和大众预期的信息和建议,甚至以牺牲客观性和真实性为代价,过滤掉异常信息和反对意见。在这种双向互动和反馈过程中,个体错误认知转化为集体错误认知并不断强化,以至于真假难辨,陷入“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尴尬。

在敌对双方对抗中,这一规律表现为错误认知一旦形成,会潜意识地对信息进行分类和过滤,主观地给信息打上“有利”或“不利”标签,主动搜集并接受那些符合已有认知的“有利”信息,本能过滤掉那些“不利”信息,从而使错误认知不断被放大,最终被自己的力量打倒却不自知。1940年德军穿越阿登山区后法军的反应、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德军的反应、1973年以色列军队渡过大苦湖后埃及军队的反应惊人地相似:都停留在一厢情愿的幻想中、不肯面对现实,固执地坚持已经形成的错误认知,把对手的佯攻当作主攻、把对手的真实行动视为佯动欺骗。例如,盟军为实施诺曼底登陆采取的欺骗行动,不仅有效牵制了德军50%的预备力量,而且使德军在盟军成功登陆后仍然固执地认为只是盟军佯攻。甚至诺曼底方向战斗持续7周后德军仍然关注加莱地区,备战预想中的“真正入侵”。

缓释递增律带给我们的启示

缓释递增律的科学原理以及历史经验教训至少可以给我们以下四点启示。

学会根据原理设计认知突袭流程。基于缓释递增律的内在原理以及战史战例中的经验教训,主动设计认知突袭流程,可以抽象提炼为以下步骤。第一步,知彼知己,一定要深研敌情;第二步,掌握敌方认知特点和局限,重点考虑文化传统、思维习惯、指挥官性格、任职经历等因素;第三步,利用敌人认知局限进行欺骗诱导或制造不确定性,诱使敌出现认知偏差;第四步,持续欺骗诱导或制造不确定性,强化敌方认知偏差,使之固化为认知偏见;第五步,提供符合敌方心理预期的信息,诱导敌方认知偏见随时间推移不断加深、形成认知偏执;第六步,利用敌认知偏执采取真实行动,使敌方心理预期与己方真实行动发生严重“错位”;第七步,敌方发现“错位”后出现认知混乱,己方利用敌方混乱实现巧胜。

保持认知觉醒,警惕认知反突袭。在对敌方进行认知突袭的同时,也要防止己方认知因成功突袭而固步自封,甚至自掘“认知陷阱”却不自知,遭到对手认知反突袭。历史教训一再警示:上一场战争的胜利者往往难以摆脱“胜利病”困扰,思想上容易志得意满,行动上容易止步不前,认知上容易忘记“战胜不复”的战场铁律,倾向于用上一次突袭成功的经验准备下一场战争,结果在下一场战争中被对手逆袭,不仅是败于对手更是败于自己的成功经验。例如,以色列军队的认知禁锢于“六日战争”的成功经验,在“赎罪日战争”中企图再现空中力量和坦克集群闪击制胜的辉煌,在思想上弱化、低估对手,没有预料到敌防空系统和反坦克武器的突然登场。德军1940年和1944年两次穿越阿登山区,是从认知突袭到遭到认知反突袭的典型实例,正反对比教训深刻。这些战例启示人们:上一次胜利的成功经验未必能带来下一场战争新的胜利,反而很可能蕴藏着下一场战争失败的基因。未来战争胜败取决于思想上是否麻痹松懈,认知上是否时刻保持清醒,精神上是否具备自我革新的勇气。比战胜对手更可贵的是战胜思想上“胜利病”的诱惑,比击败顽敌更难的是击败自身认知上的顽疾。

由追求最优解转为合适解。最优解,是指为实现认知突袭而完全欺骗对手。合适解,是指在适应和利用不确定性方面只需比对手表现更好、保持相对优势即可。现实对抗中,对手的反行动、反欺骗、反突袭常常导致不确定性增加、认知突袭成功的可能性降低,因此完全成功欺骗对手很难实现,而且往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研究表明,欺骗中应有80%~90%的行动是真实的,“欺骗越接近于真实,越可能成功”。盟军为实施诺曼底登陆进行的复杂欺骗行动投入巨大。与追求完全欺骗对手相比,制造并利用不确定性更容易实现,且效费比更高,因为不确定性是战争的常态和固有属性。利用战争这个复杂巨系统的非线性、涌现性等特点,只需在利用不确定性方面保持相对优势、不断迷惑对手,不确定性会随“OODA”周期反复循环非线性放大、涌现出复杂态势,让对手陷入认知困境。因此,在认知突袭中没有必要追求最优解,因为随着时间推移突袭效果会缓释递增并产生连锁反应,“只需要创造初始优势并阻止对手抵消这一优势”的合适解更符合活力对抗的本质要求。

树立求异思维,突破“认知茧房”。要防范对手认知突袭,就要树立求异思维,在思想和行动上突破“认知茧房”。“认知茧房”指人的认知容易受先入为主的首因效应、基于经验的“心智模型”或是群体的倾向性意见所影响,从而将自己的认知禁锢于“茧房”之中。要突破“认知茧房”,就要反本能、反直觉、主动求异,增强认知上的反脆弱、反突袭能力。要主动关注并善于分析异常信息,而不是忽视、排斥这些信息;要善于倾听并吸纳反对意见,而不是拒绝、打压不同意见;要善于通过证伪法检验和修正各种假设,使之不断接近客观事实,而不是只搜集符合认知预期的实例去证实假设。要从行动上突破“认知茧房”,就要从“求同存异”转变为“求异存同”。“求异”不仅要宽容反对声音,更要主动塑造反对方、拥抱对立面、保持开放性,有意识地摒除“镜像”思维,引入形神兼备的假想敌,通过背靠背演练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存同”不仅是搁置大量同质信息和众口一词的赞成意见,更要为新思想“破茧而出”营造百家争鸣、充满活力的环境。有时候“茧房”难以从内部突破,就要从体制外部引入新动能,如独立的第三方评估等,为打破同质和僵化注入“活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