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从青龙港起锚


■陈汉忠

你知道黄海之滨的青龙港吗?

青龙港位于长江入海口不远处的青龙河口,因青龙河而得名。据史志记载,青龙港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规模之大,已为海门第一渡。不承想,到了20世纪90年代,水道淤沙越积越多,曾经的航道难以为继。1995年4月5日,在霏霏细雨中,青龙港至上海十六铺的最后一艘航船,伴随着长长的汽笛,缓缓驶离北岸。至此,屹立百年的青龙港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岁月悠悠,春秋交替。20多年过去了,青龙港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但在我的心目中,青龙港永远是鲜活的,因为它是我军旅人生的起锚点。

1974年12月25日,我们100名海门籍新兵登上开往上海的轮船。汽笛长鸣,轮船徐徐驶离码头。虽是第一次离开家乡,我却全然没有不舍和惆怅,相反,一种战士远征、舍我其谁的豪情油然而生。

这一走,就是40多年。可以告慰故乡的是,在迈出第一步以后的几十年间,我的脚步奔波于上海、南京、杭州、福州、北京等繁华都市,却始终不曾忘记哺育自己的故乡,不曾忘记青龙港,眼前常常浮现出青龙港送别时父亲满怀希冀的目光。

为了故乡的安宁繁荣,我们甘愿守卫在风雪边关。1979年2月,刚刚被任命为导弹技师的我奉命奔赴西北边疆,参加某新型导弹试射任务。在那里,我和我的战友不仅圆满完成了守卫边陲的重任,还拿回了某新型导弹的试射数据。1995年金秋,原南京军区举行军事演习,我和原南空机关的战友奔波在前沿指挥所和飞机场、导弹发射阵地之间,采写了数以百计的新闻报道稿件。1998年,长江大堤九江段发生决堤,部队奉命火速驰援,我随原南京军区空军数万官兵一道扛包拉土,决战江堤。30多个日日夜夜,我们守住了上级划定的67.7公里的江堤和湖坝,我荣立三等功……

我觉得,这或许是游子对故乡最真挚的回报。

故乡的土壤是肥沃的,青龙港建港至今也仅210多年,相对于浩瀚的历史长河,它是短暂的,但它孕育的生命宽度却是无垠的。岁月悠悠,星移斗转,青龙港目睹了故乡的变迁,也见证了中国近代海门儿女在这片土地上英勇奋斗的光辉业绩。

1926年的一个春日,一位名叫张冠今的共产党人,奉上级指示,到海门创建党的组织。春寒料峭,他穿着一身单薄的长袍,心里却像揣了一团火。他从十六铺上船,披着暮色在青龙港上岸乘车,在一个叫三条桥的地方下车,住进了小镇附近的一所小学。就在这里,他以教书作掩护,宣传党的主张,发展党的组织,从事革命活动。一年后,张冠今任书记的中共第一个海门支部在三条桥成立,革命的烈火从此在海门大地熊熊燃烧。

1932年春天,海门地区对敌斗争形势更加严峻,一位正躲避敌人追捕的爱国文学青年,身背一个装着几件换洗衣服的布包,混在杂乱的人流中,从青龙港码头匆匆上船。他怕被敌人发现,上船后一直躲在货舱里。他就是后来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执委、中国早期电影评论家王尘无同志。到达上海后,在著名剧作家夏衍的支持下,他加入了以鲁迅先生为旗手的“左联”,成为我党最早的电影评论界的先锋战士,用手中的笔为党战斗,写下了大量的电影评论作品,直到牺牲在自己的岗位上。全国解放后,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他们是海门人民最优秀的儿子,他们的脚步经青龙港迈出,始终如一地用坚定的信念、青春的汗水,甚至是鲜血和生命,为祖国和人民默默奉献。这一切,百年沧桑的青龙港不会忘记;这一切,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永远铭记。

许多年后,我也沿着他们的足迹,从青龙港登船离乡。30多年的军旅生涯,无论战斗在何方,先辈的精神和壮举始终是我前进的不竭动力。今天,当两鬓斑白的我再次踏上青龙港的土地,母亲河涛声依旧,青龙港却物是人非。昔日车水马龙的街道早已冷清,只有残留的门牌名号还依稀勾勒出这里曾经的繁华。横架在青龙河上的铁桥锈迹斑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时代的变迁。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乡是游子永远的牵挂。眼前的青龙港,虽已面目全非,但它依然是我记忆中人生的起跑点。从离开它的那天起,它就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教我奋斗,催我进取。回望来时路,我眼前常常会浮现先辈们在这里前赴后继的坚实脚步,还有青龙港渐渐模糊的岸线和码头上父亲充满希冀的泪眼。

呵,青龙港,你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