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生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燃烧的诗情 浓郁的诗性


■杜志民

我喜欢读诗,尤其是军旅诗。喻晓是一位老军旅诗人了,亦有着广泛影响。如今他年逾八旬,仍然诗情燃烧,令人感佩。

从他的诗作构成来看,成组的短诗较多,另有一些稍长的抒情诗。结构并不繁杂,或长或短,均彰显出鲜明的特色。其言说方式,可谓细弦悠悠、大音锵锵。

相比较,我尤喜爱系列组诗中的短章。这占他诗作的大部分,均写得风吹海立,诗意陡峭,大气倚恃,不落言筌。譬如,他写初登青藏高原的感受是“一脚踩着太阳/一脚踩着月亮/日月山/高原的第一个台阶”,在这里“一切生存的法则需要重写/日月是沉重的韵脚/大西北,一首苍凉的古诗……依稀可见汉唐的旌旗”,从中我们似可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味道。这苍凉之美,衬托出古往今来大地的多姿与辽远。诗人之所以为诗人,在于他能在对自然万物的观照中体验生命意识,在时空转移中体验生命的美好。

在《车过青海湖》中,他说:“穹苍之下/群鸟如花瓣纷飞/丰富了高原的表情”“青海湖/一杯斟满的酒/为所有西去的人壮行”。在诗写昆仑山时,此种生命体验则更趋博大。那山“昂起民族的头颅/以青天为冠……两条青丝长辫/飘出长江黄河/九州膏壤沃土/一袭美丽的衣裳/即使是缄默/也是如此巨大的缄默/即使是沉思/也是如此深刻的沉思”,继而诗者表示,对这座山“仰之弥高/敬之如神/我在昆仑山口伫立良久/点一炷心香/祭奠我们英武的民族魂”。一首短诗内,诸如青天、长江、黄河、山和魂等,虚实相间的意象叠加在一起,如万丈波涛推涌过来,气势如虹如雷霆。该诗既从艺术上体现出现代诗和古诗一样的意境和修辞特点,又从内容和生命体验中展现出矗立于天地间的中华民族精神之光,这也是诗人心中的“国之大者”。同样书写山川大地,喻晓是以军人锐利而坚定的眼光,凸显着深切的热爱。

谈到生命体验,这与新时期诗学提倡“诗写经验”相关。时代对诗人提出了新的要求,诗歌已不再是田园牧歌、小桥流水,诗歌要提供新的经验。这里的经验,不同于一般偶得的生活体验和零星发现,而是对生命意识深入成熟的理解。诗人的感觉,应是在持续不断地净化和升华中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发展的结晶。喻晓的诗,皆属于此类。

喻晓的诗将汉语的典雅、意境、节律与现代诗的开放、多视角、重视语言创新等相融合。如《三江并流咏叹》:“云端的一位老人/捧出三条哈达/化作三股巨澜/疯狂地奔走/齐头向南,向南!”从第一节到最末一节,唱着“金沙、澜沧、怒江……三条大江/三根琴弦/一首古歌/唱了千年万年”,直到诗人“月下独自凭栏”“不禁拊掌兴叹”:诗里是壮美奇观!诗人一咏三叹,韵律、节奏、辞章,如行云流水。

喻晓诗歌的语言,朴素简洁而又机智。他惯用短句式,与现代生活的快捷相谐。他所用意象,客观性较强,人们能以通常的方式去感知。其诗随着语言的动态加速,思维也在加速。他的诗歌语言仿佛都经过了淬炼,陡峭而腴润,气韵贯穿,充满浑然天成的美感。诗歌的本质是将人的日常生活典型化、艺术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小说家毕飞宇曾言:“小说的计量单位是章节,你读小说想读出意思来,起码要一章,否则你都不知道小说写的是什么。散文的计量单位是句子,我们所读到的格言或者金句,大多来自散文。诗歌的计量单位则极其苛刻,是字……要想真正理解语言,最好的办法是去读诗,它可以帮助你激活每一个字。”

我认为,诗人对语言文字十分灵敏。如果说古诗词讲究炼字,那么当代新诗则更在意炼词,词突出了诗人的声音。读一读喻晓诗中那些随意绪行走的词语,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及词性活用,你对上面这些诗学观点会有更切实地认同。

他的《关于光荣与梦想》《一朵远行的云》《早春放歌》《中国高铁》《一个关于军魂的传说》等诗,考验着诗人的功力:在缺少具体物象,写法容易走入空洞虚泛时,如何让时事进入诗?诗人从多个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一是表达同时代,既需要入乎其内、参与其中,也要出乎其外,站到一定高度观照,产生共鸣。用现代意象把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重新认识这个时代。二是将感情物化,将物拟人化,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把相对抽象的哲思落到语言的大地上。

书写时代,诗人责无旁贷。这需要诗人迅捷及时地对所处时代和现实境遇作出心灵回应,努力把现实经验转化为艺术经验,最终让文本说话。

诗的任务,就是突出诗性。诗性包含艺术性。诗性也是对思维同一性、同质性和语言习俗的艺术制衡。诗歌是在不断美学革命中获得新的生命力的一种文体。

喻晓的诗,是诗性浓郁、闳约深美的。他从不以粗粝的质感和曲意承欢的温度撩人,认为诗歌仅仅把那种铿锵之声喊出来是不够的,还必须是美声,是在文字的刀尖上跳动的花朵,携带着阳光下大地上沸腾的颜色。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