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名将陶侃任广州刺史期间,闲来无事时就“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循环往复,不知疲惫。别人问其缘故,他说:“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陶侃用日搬百砖的办法“励志勤力”,为光复中原作准备。这种高度清醒和自我警醒,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当前,国家面临的安全形势错综复杂,军队肩负的使命任务艰巨繁重。我们只有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常以“过尔优逸,恐不堪事”自警自励,把打仗当事业干、把打赢当专业钻,不怕辛苦劳累、无惧风霜雨雪,在流血流汗、掉皮掉肉中,把“手中活”练成“必杀技”,才能在哨位、战位、岗位上书写优异的强军答卷。
要居安思危。安逸,被人们称为“温柔的陷阱”“看不见的敌人”,可以麻痹思想、消磨斗志,使人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军不思战,国之大患。一名军人,一旦耽于安逸,就会贪生怕死、萎靡不振;一支军队,一旦沉湎安逸,就会文恬武嬉、斗志全无。历史上,骁勇善战的蒙古大军,在元朝建立后战斗力一落千丈,与其将领追求安逸享乐,“心在家上、财上,不思战场”是分不开的;李自成的大顺军在占领北京后迅速溃败,一个重要原因是将领们不思金戈铁马,常思声色犬马……这些历史教训警示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不能“醉太平”,心中依然要常思肩头之责、常想打仗之事。“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新时代革命军人必须常怀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坚持一切从实战出发,不断锤炼胜战本领,扎实推进军事斗争准备,时刻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战备状态,做到全时待战、随时能战。
要保持干劲。一支军队如果滋生了“和平积弊”,带来的必然是斗志的消磨、士气的消解、战斗力的销蚀,最终招致战场上的失败,甚至导致国家和民族的衰亡。近代屈辱,甲午为最。这原本是近代历史上中国军队与外国军队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为何以惨败告终?这与北洋水师官兵安享太平、荒于备战脱不了干系。他们军纪废弛,训练图热闹、玩假把式,缺乏战争就要打响的紧迫感,更缺少为国亮剑、生死对决的决心毅力。反观那些志向远大、富有远见者,都对安逸“避之唯恐不及”,始终保持激情和干劲,决不让自己的本领荒废、能力衰退。三国时,刘备有次看到因长期不骑马,自己大腿的赘肉又长了出来,不禁潸然泪下,说自己“往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散;今久不骑,髀里肉生”。一名军人,仗可以一时不打,但随时能打的能力必须永远保持。对新时代革命军人来说,练兵备战必须持之以恒,没有歇一歇的空闲、等一等的余地,要时刻思战谋战研战,确保激情不减、斗志不衰,本领常强、能力常增。
要艰苦奋斗。我军是从艰难困苦中走过来的,孕育并形成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针对曾经有的同志拿解放军吃酸菜同资本家吃饭五个碗作比较有怨言时说:“这个酸菜里面就出政治,就出模范。解放军得人心就是这个酸菜,当然,还有别的。……但根本的是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对新时代革命军人而言,艰苦奋斗不只是个人生活作风的事情,更是关乎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政治本色的问题。“自古军旅多艰险,从来为武少安闲。”军人从来就与安逸舒适无缘,而总是与“苦、累、险、忧”相伴,选择了从军报国,就选择了“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就选择了艰苦奋斗。这既是革命军人应具备的职业操守,更是应有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追求。如今,我们长期处于和平环境,少数官兵缺乏“过尔优逸,恐不堪事”的清醒,沉迷于安逸舒适的生活,价值取向、精神状态、训练劲头等都与肩负的使命任务不相适应。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我们要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不惧艰险、百折不挠,永远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精神、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艰苦奋斗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