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札岭位于河南省鲁山县与嵩县交界的伏牛山深处,群山环绕,千沟万壑,红军长征时曾经过此地。前不久,我们几个在光荣院集中疗养的老兵,走进木札岭,寻访当年红25军长征的足迹,探寻那段红色历史。
木札岭,最高处海拔2153米。一条依山势修建的公路如蟒蛇盘旋,外侧便是深沟大壑。中巴车刚吃力爬上高坡,忽然又来了个急转陡弯,惊得人心悬在嗓子眼,抓紧扶手一刻也不敢放松。及至登上山顶,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深呼吸一口,凉气袭人。可想而知,80多年前,衣着单薄的红25军将士们,冬夜潜伏于山巅打伏击,所面对的态势是多么艰险。
据史料记载,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举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豫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一路翻山越岭,向陕北革命根据地挺进。国民党当局派遣重兵对他们围追堵截。在方城县独树镇的一场血战中,这支不足3000人的红军队伍,杀出了数十倍敌军的重围,于12月1日翻越木札岭。敌军刘桂堂部又尾随而来。红军队伍驻扎在木札岭下的龙王村,人困马乏,却不敢有丝毫懈怠。红军抽调一个连的兵力,利用夜色掩护悄悄返回木札岭,埋伏在山顶道路隘口,准备杀敌人个回马枪。
隆冬的夜晚,山巅寒风阵阵,红军官兵趴在冰冷的岩石间,眼睛紧盯着隘口山路。次日早晨,敌军先头部队追击而来,得知红军大队人马早已过去,便放松警惕,大摇大摆进入了伏击圈。刹那间,红军居高临下,轻重武器一齐开火,军号声声,弹如飞蝗,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慌忙撤退。
木札岭上的红石关,石头都是红色的,人们说那是红军将士鲜血染红的。如今,这些石头或挺立或侧卧于灌木草丛,犹如定格了红军战士的战斗姿态,历久弥坚。当年鏖战的旧战场,掩体石头上的弹痕依稀可见。山顶阵风拂动,松涛共鸣,山涧飞瀑流泻,如琴弦律动。置身其中,耳际仿佛犹闻嘹亮的军号和红军战士冲锋陷阵的喊杀声,不由得让人热血沸腾。
木札岭一场漂亮伏击战,红军以少胜多,一举斩断了身后的“尾巴”,获得在山区短暂休整的时机。这支北上抗日的仁义之师,纪律严明,宁肯冒着严寒,天当被、地作床,露宿街头,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木札岭下的明白川老街道,因红军战士露宿而得名“红军巷”。红军将士还向山民宣传革命道理,当地热血青年纷纷参军走上革命道路。这支身经百战的队伍辗转到达陕北时,兵员比出发前增加了800多人。
当年的木札岭,山村闭塞,山民穷困潦倒。如今,国道、省道,乃至高铁穿越深山老林。昔日贫穷的木札岭,已被打造成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游客慕名而来,寻访红25军征战地、重温红色历史、缅怀先烈。极目远眺,满目苍翠,人们憧憬更美好的未来。我们这些两鬓斑白的老兵也同样壮心不已,列队于山脚下红军长征纪念碑前,面对木札岭战场,举起右手,向红军前辈们庄严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