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教育以预任岗位为指向,以能力提升为目标,培养对象是带兵打仗的骨干中坚,在军事教育体系中地位作用十分重要。其培训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各级指挥员指挥能力的高低。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指挥教育转型升级,把各级指挥员的指挥本领锻造过硬,既是适应军队建设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军队院校必须担负好的使命课题。
依据军事需求牵引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作为教学育人的核心支撑,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应该把部队需求作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部队需要什么就练什么。为此,首先应精准绘制岗位图谱。紧扣岗位任职能力和职业发展路径,依据作战编成和部队编制,精确测算培训需求,分级分类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模型,解构任职能力的关键指标,绘制教育培训的岗位图谱,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同战场需求侧精准对接。其次,前瞻设计教学内容。瞄准培养打赢下一场战争的部队指挥员,牢固确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聚焦军事变革新发展、军事理论新成果,及时将部队练兵备战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战法、新训法融入教学内容,做到动态“保鲜”。再次,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按照“宽口径、专业化”的课程设置原则,打牢学员通用素质和专业基础,最大限度地满足岗位任职需要。要突出作战指挥能力培养这个重中之重,加大作战理论课程占比;紧贴军兵种专业特色和专业技能,打造定制化的主干课程;一体设计想定作业、兵棋推演、综合演练等各类实践课程,对学员的决策谋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能力进行专攻精练。
把握指挥教育特点改进教学模式。指挥教育本质是岗位履职能力的淬炼,具有鲜明的职业指向性。其中,提高质量效益是根本要求,创新教学模式是关键之举。为此,一是要树立联合育人理念。应打破训用脱节、单向培养的传统观念,确立指挥人才全程培养的“大教育观”,将院校教育向军事职业教育前伸拓展、与部队训练实践衔接渗透,纳入“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大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堂与战场、院校与部队的有机融合。二是探索教学方法要领。按照“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培塑能力”的逻辑主线,体系设计教学组训的内容、形式和比重,让学员多动脑、勤动手,练指挥、练谋略。在实施过程中强化问题牵引,同时提供解决问题的平台、方法和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在探究对策中练强指挥技能。三是要注重实施小班精训。通过小班化编组,改变以往大课教学“灌输式”的单向讲授,将教员从单纯的讲课中解放出来,使教员专注于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通过运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员参与教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加教学的有效时长。
着眼实战导向构设教学训练条件。离开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和实战化要求,指挥教育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应着眼院校教与部队训、课堂练与战位用相一致的原则,努力实现纸上论兵、屏上练兵、沙场演兵的有机统一。为此,首先要常态更新训练装备。要加大教学训练装备换装力度,加快网络对抗、电磁频谱等新域新质装备引接力度,构设多维立体的实战化教学训练环境。其次,强化模拟对抗训练。组建专业化的蓝军,设准设像设强作战对手和场景环境,充分利用兵棋系统、作战实验室等平台,常态化、规模化开展对抗演习,把“寓教于战”的思想贯穿教学始终。再次,完善网络化智能化教研条件。按照理技融合、教研结合的思路,运用区块链、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建成与未来战争形态和军队组织形态相匹配的实验室和专业教室。推进数字校园工程,构建集“网上教学、网上训练、网上研讨”于一体的公共教学基础平台,实现院校、部队、科研院所和训练基地的互联互通。
坚持开放融合用好优质教学力量。走开放办学、集优育人的发展道路,是世界上主要军事强国的通行做法,也是实现指挥教育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应积极融入国民教育大体系。指挥教育的层次越高,对培养人才知识结构复合性、思维视野开阔性的要求就越高,许多教育内容都超出了单纯的军事领域。要借助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秉持“不求我有、但为我用”的原则,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邀请地方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高管登台授课,打造“没有围墙的大学”。另一方面,应深化国际军事交流合作。瞄准世界军事教育发展前沿,借鉴同类军事院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结合实际搞好转化运用,不断提升指挥教育建设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深化校际合作内涵,在出国考察、人员互访、专家讲学等方面加大交流力度,努力实现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