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的河南林县,有着这样一句荡气回肠的口号:“既然愚公能移山,我们修渠有何难,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
林县人民要修的渠就是红旗渠。它像一座历史丰碑,铭刻着那段峥嵘的岁月;它像一座精神堡垒,凝聚了千万人的意志;它更像一堂无声的党课,浸润着共产党人的心灵。
前不久,习主席来到红旗渠纪念馆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这是历史响亮的回音,号令着我们在新征程上所向披靡、冲锋向前。
“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党性原则不允许我们眼睁睁看着地里旱着长不出庄稼、十几万父老乡亲翻山越岭找水吃而无动于衷。”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深深感受到了群众“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忧戚和渴望。
于是,共产党人带领30万林县儿女,靠一锤、一钎、一双手,风餐露宿、吃糠咽菜,苦战10年,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个渡槽,打通211条隧道,硬是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上,凿出了一条1500公里的“生命之河”。历史证明,只要顺应民意,就能赢得人心;只要赢得人心,就能创造奇迹。
岂曰无碑,山河为碑;何用留名,人心即名。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创造人间奇迹的力量源泉,也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
为了人民,共产党人始终走在最前处、冲在最险处、干在最难处。为了群众有水吃,困难再大,共产党人也要迎难而上。粮食紧缺,党员干部主动把每天的配给粮减少3两,让给群众吃,有的县委领导饿晕在工地上。修渠的群众中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流成河。”
红旗渠建设工地总指挥是当时的副县长马有金,他在工地干了9年。“我是总指挥,只有我在工地上,群众心里才踏实。”马有金患有严重的风湿病,天气变化时双膝疼痛难忍,没办法站立,他就跪在地上扶着钎让别人锤。修渠的农民工经常见他喝水时往杯子里放上白色小块,估摸着是白糖,后来才知道那白色物什是盐块。为了抵抗饥饿,他说喝了盐水就会口干,口干了多喝水就能“撑饱”肚子。
依靠人民,共产党人就有了改天换地的无穷力量。尽管物资匮乏、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但干部群众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重新安排河山”。老百姓不等不靠不要,宁愿苦干也不苦熬,有条件坚决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工具自做,口粮自带,石灰自烧,水泥自制,炸药自造……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排险英雄任羊成在排除悬崖上的危石时,被落石砸掉了4颗门牙。为了不影响施工,他忍着剧痛继续在悬崖上作业。由于长年累月地飞荡在山崖之间,任羊成腰部被绳子勒出了一道道血痕,衣服常常血肉模糊地粘在身上。勒痕在他身体上刻下一道道难以磨灭的伤疤,留下劳动的印记、时代的印记,更是精神的印记。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是激励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未来5年,我军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还有很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攻克,还有许多“凿隧道”“设渡槽”需要开设。新征程上,我们只要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翻不过的高山、跨不过的沟坎、闯不过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