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生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雄奇黄洋界


■褚振江

车行井冈,山路盘旋,竹海无涯无际,人们犹如一头扎进了碧浪之中。下了车,我举目远眺,罗霄山脉亘古连绵、云蒸雾涌……

井冈山翠岭叠嶂,逶迤磅礴,有大小山峰500余座。其中,最峭拔险峻的当属海拔1343米的黄洋界。这里既是欣赏日出、峰峦、云海等自然景观的绝佳之地,也是扼守井冈山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黄洋界哨口,就设在这易守难攻的险要处。

“云间遥指黄洋界,风过犹闻战鼓声。”1928年8月30日,红军在井冈山刚刚扎住脚,敌军就跟踪而至。国民党湘军和赣军共5个团,装备有迫击炮、机关枪等武器。红军守军不足1个营,只有少量步枪。敌我兵力悬殊,红军用竹钉阵、滚木礌石、篱笆障碍等巧妙布阵、凭险据守,阻敌多次疯狂进攻。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当天下午。在敌军发动新一轮进攻前,红军战士把一门在茨坪刚刚修理好的迫击炮搬了上来。谁也想不到,第一发炮弹“哑”了,第二发还是没有打响,所幸最后一颗终于打响,精准落入山下敌军前线指挥部。敌军误以为红军主力已经杀回山上,连忙逃之夭夭。

9月26日,毛泽东和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回到井冈山,了解黄洋界保卫战详情后,毛泽东欣然赋诗:“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我最初诵读这首诗词时,以为当时红军有多门大炮,直到登临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山巅峭壁,走近架在赭色大理石基座上的这门迫击炮前,才把多年前的错觉纠正过来。就是这门锈迹斑斑的“82迫”,在94年前发出了一声惊雷。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不仅保住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更点燃了共产党人心底那簇升腾的“星星之火”。

黄洋界地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年,战士们有了“天险”,却没有“口粮”。于是,官兵齐上阵,每天往返100余里,肩挑背扛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山。有一次,毛泽东和战士们从宁冈挑粮登上黄洋界,在一棵荷树下歇脚,毛泽东问:“站在荷树下能看多远?”战士们争相回答:“可以看到江西”“还可以看到湖南”……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对,我们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站在井冈山,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

青山远望,翠竹听潮。告别黄洋界,我仍几步一回头,看不够那高山小道、竹海松涛。转身回望,夕阳余晖里,一座横碑建筑上,朱德手书的“黄洋界”3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再次在脑海里闪现,我的心头涌动着万千感慨:百年回眸,正道沧桑;高峰遥看,路在脚下!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