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常培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根植历史与现实、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作出的必然选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的初心本色和强大意志,有力回击了“文明冲突论”和“国强必霸论”的迷思,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经过5000多年文明积淀,对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绝不是权宜之计和外交辞令,而是基于中华文明深厚渊源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生动体现。

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落后的中国以屈辱的方式被动卷入现代化进程。列强的欺凌、连年的战乱、不平等的条约……成为中国人民痛心的历史记忆。习主席深刻指出,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

在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中,在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传承和追求的是和平和睦和谐理念,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情怀与担当。

与世界人民携手开创美好未来

翻开历史长卷不难发现,从寻找新大陆、建立贸易据点,到大规模殖民,西方在现代化过程中展现出恃强凌弱、泯灭人性的掠夺本质。马克思曾严厉地痛斥西方资产阶级对殖民地的野蛮侵略,批评资产阶级“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可以说,西方现代化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非西方的掠夺和控制基础上,有难以抹去的历史黑暗面,也容易使人陷入“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

“我们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侵略、欺负他人,不会称王称霸。”同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邪路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和平发展之路、合作共赢之路。追求全人类共同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以侵略、剥削、压迫为特征的西方现代化弊端,摒弃了对外扩张掠夺、充满血腥罪恶的西方现代化老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二十大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写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体现出胸怀天下、兼济天下的大格局,同时也表明中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将始终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人民将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将造福世界人民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是敌视对立还是相互尊重,是封闭脱钩还是开放合作,是零和博弈还是互利共赢,人类社会再次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关口。

今日之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地位,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全球最大,居民储蓄率、外汇储备规模均为全球第一。中国14亿人口携手迈向现代化,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我们必须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置于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探索中加以把握,才能回答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

习主席深刻指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愈发陈旧落伍,妄自尊大或独善其身只能四处碰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就是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战略擘画。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一个现代化的中国,不仅将造福中国人民,也将造福世界人民,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