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提到《永不消逝的电波》,我与大多数人一样,首先想到的是1958年上映的同名电影。这部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黑白电影取材于革命烈士李白的真实事迹:中共党员李白受党派遣潜伏上海12年,冒着生命危险从事秘密情报工作。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在与党中央进行通讯联络时被国民党特务逮捕,1949年5月7日壮烈牺牲,仅仅20天后上海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李白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经典革命题材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记忆。尤其剧中,面对持枪闯入的国民党特务,由孙道临饰演的李侠大义凛然用发报机敲出了最后的绝响:“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这一幕深深刻在观众的脑海中,激励着无数人沿着先烈用鲜血铺就的道路勇往直前。
也许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过于深入人心,我对舞剧版的呈现效果充满好奇。半个多世纪前的血雨腥风已经远去,今天人们的欣赏诉求与审美趣味日益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改编经典面临的挑战不小。而且,在情节叙事方面并无特别优势的舞剧,真有能力讲好一个红色经典故事吗?
很快,我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云展播”中观看了由上海歌舞团创排出品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而且,我接着“二刷”“三刷”——其可圈可点之处太多,着实值得花时间一品再品。红色元素、谍战元素、青春元素、海派元素、爱情元素……这些元素由高度凝练的舞剧故事、张弛有度的舞蹈编排、舞者高超的专业表演一一予以精彩呈现。与此同时,动人的音乐、唯美的意象表达、写意的舞台布景,共同营造出沉浸式的舞台视听效果,将为人民解放事业牺牲生命的英雄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催人泪下。英雄主义、主旋律叙事与现代舞台艺术的成功融合,使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成为具有很强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二
细数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成功的原因,首先在于主创团队讲好了一个原本不容易通过舞剧艺术讲好的红色经典故事。之所以难,是因为舞剧虽然拥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定位,但在故事呈现方面,舞剧相较于电影显然处于下风。由此,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创作中,舞剧艺术如何施展和突出自己的艺术特性去完成特定的审美任务,如何把控好“剧”与“舞”的关系,将直接关乎这部舞剧创作的成败。而且,隐蔽战线的故事对空间的流动转换要求尤其高,这无形中加剧了题材与舞剧艺术呈现局限之间的矛盾冲突。
令人惊喜的是,这道难题得到了有效破解。首先,主创者在尊重李白烈士真实故事的前提下大胆创作,铺设出李侠潜伏敌占区12年秘密开展工作,最后壮烈牺牲在黎明前这条主线。与主线紧密相扣、互相交织的,是李侠与兰芬的感情线:二人从最初同舟共济的战友,到因为共同理想成为伴侣,最终又为了革命事业忍痛永诀。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浓墨重彩,成功烘托出真实可信的革命者形象。故而,剧终李侠决意为信仰牺牲自己的一幕,便格外有了为国家民族利益毅然舍弃爱情乃至个人生命的悲壮力量。随着故事展开,一个个角色登场:报社女秘书、摄影记者、裁缝师傅、小学徒、黄包车夫、卖花姑娘……他们带着悬疑的幽光鱼贯现身,令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剧情跌宕起伏。他们随着剧情演进一步步褪去神秘外壳,露出真实面容,进而从不同角度烘托男女主角忠于信仰、大智大勇、凛然生死的人格魅力。
不着一言便“讲述”了一个充满悬念的红色谍战故事,这是主创团队通过大胆尝试得到的可喜收获。舞剧在以既定故事为叙事走向的基础上,从容地将特定戏剧情节融入舞蹈呈现中,将“舞”与“剧”的关系拿捏得当,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由此让“舞”有了魂,也让“剧”有了别致的呈现方式。如舞剧一开场,悬疑背景下、紧张音乐中,一群代表黑暗势力的面目模糊的黑衣人与乔装改扮的李侠、兰芬匆匆交叉对过,从而以动感的舞台走位和简洁的肢体语言,快速完成了时空转换与剧情交代。如此流畅而扣人心弦的场景还有很多,最值得回味的当属李侠与兰芬的感情戏。从起初的革命战友到工作中渐生爱意,从情感不确定状态下的羞涩到捅破窗户纸后的两情相悦,从婚后得知兰芬有孕的喜悦到危急时刻李侠狠心“逼迫”兰芬撤离,男女主人公以扎实的舞蹈功底和舞台表现力,将一对革命夫妻之间的爱与不舍、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坚贞、诀别时刻的悲壮与凄美演绎得淋漓尽致。“李侠就义”一幕更是掀起全剧高潮:一束夺目追光中,李侠凛然端坐笑对死亡,手指起落间铿锵电波响彻黑夜。当磅礴悲壮的音乐回荡耳际,舞台上闪出震撼人心的“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字幕时,观众情感被推至沸点,许多人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全程无对白的舞剧能够让观众看懂且完全沉浸在或惊心动魄或悱恻悲惋的剧情中,除得益于《永不消逝的电波》编导者、舞台表演者的艺术功力外,全剧借力多媒体手段打造的综合舞台效果也功不可没。在电脑编程统一调度下,20余块冷色调景片自由流动、旋转腾挪于舞台上,使戏剧情境和故事空间流畅切换;极具悬念感的背景音乐、变幻迷离的灯光语汇等元素根据不同场景与情绪精准切入,生动塑造了以阴郁背景为基调的时代氛围,高度还原了危机四伏中地下工作者的心理感受,对增加舞剧的层次感和精彩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永不消逝的电波》对意象性舞美、布景、道具等手段的运用也恰到好处。如由兰芬亲手织给李侠的红围巾。晨曦初露,李侠临出门,兰芬将它轻轻围在他脖颈上,此时它是严寒中一抹爱的温情。为掩护李侠,小交通员果敢地将红围巾围上,不幸被来追捕的特务杀害。牺牲的小交通员隐于黑暗中,红围巾孤单地落在街头,成为卖花姑娘与李侠含泪凭吊的遗物。李侠牺牲后,上海解放,怀抱婴儿的兰芬站在欢呼的人群中。她脸上既有激动、欣慰,也有悲伤、怀念,围在她颈间的也正是这条红围巾。此时,红围巾代表着深深的缅怀,也升华为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含泪凝望。
值得点赞的还有主创者深谙情节演进中的节奏把控。在紧张激扬的“李侠冒险发报”一幕结束后,灯光转暗,暗示时间、场景发生转换,随后很少全部打亮的灯光渐次亮起,喻示着暗夜过去,晨曦出现。在上世纪30年代便风靡沪上的《渔光曲》幽婉的旋律中,兰芬与一群身着素色旗袍的女子轻握蒲扇,翩跹于盈尺之间的小木凳上。温婉的笑意、婀娜的身段、高难度舞姿,将东方女性的娴雅之美展示得酣畅淋漓。群舞《渔光曲》所展现的老上海风情与海派文化内涵,有效缓冲和调节了全剧阴郁、紧张的气氛。作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华彩段落,《渔光曲》经改编后曾登上2020年央视春晚舞台。
三
将英雄主义、人性光辉、海派韵味等元素融于红色舞剧中的《永不消逝的电波》,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它在全国巡演数百场,收获了很好的口碑。
当前,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在当代社会彰显出影响力与时代价值?红色舞剧如何守正创新,以现代审美弘扬革命英雄主义情怀?在这些问题上,《永不消逝的电波》都给人以启示。不绝的电波传递着信仰的伟力,穿越时空震撼着我们的灵魂。它以催人泪下而铿锵有力的艺术呈现方式让我们铭记:长河无声奔去,那爱与信仰依然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