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杨智超、董靖凯报道:“装备自检正常,链路锁定,请求起飞。”9月下旬,第72集团军某旅组织某型两栖装甲侦察车作战效能试验。随着一声令下,车载无人侦察机迅速起飞,很快将侦获的画面通过数据链路回传,蓝军防御部署等信息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
“只有在实战化训练中不断挖潜装备性能,才能不断提升战斗力。”该旅侦察营营长董献攀介绍,新装备虽都有理论上的性能参数,但不同装备面临不同情况、不同任务、不同环境时工作状态会发生变化。他们瞄准战术背景构设敌情、对标战场环境预设条件、布设复杂电磁环境,旨在检验新装备机动、通信、侦察等核心能力。
顺利完成飞行数据采集后,车长郭亮讲起了一件往事。一次演练中,他带领车组从海上放飞无人机实施侦察定位。由于受到蓝军强电磁干扰,无人机姿态传感器工作异常,最终连队因无人机故障失去空中侦察能力,未能有效引导火力打击,被判“任务失败”。
“理论参数可作为战场参考,但绝不是打赢的底数。”该旅领导说,理论参数是理想条件下的相对数据,现实中装备参数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干扰发生变化。战场情况瞬息万变,绝不能固守装备的理论参数,平时就要多在复杂条件下熟悉、检验新装备,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效能。
为此,该旅以此次效能试验为契机,依托业务管理部门为各型装备建立“专属档案”,引导官兵对照装备实战性能练战术,采集装备极限环境条件下的“战场参数”,并积极对接厂家专家交流征询指导意见,推动新装备快速形成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