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思想战线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袁凌雲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文艺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重要位置,深入总结新时代文化建设、文艺工作面临的新实践新要求,深刻回答事关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开创新局面。近期,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简称《规划》),系统谋划了“十四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目标任务、重要政策举措和重大工程项目,其中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精品力作。推动文化建设,繁荣文艺事业,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提升文艺作品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强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内容选材要严、思想开掘要深、艺术创造要精,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创作高质量文艺作品,首先应坚定文化自信,传递“国之大者”的内在意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以更自信的文化心态、更宽广的文化胸怀,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其次,深刻把握时代精神,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需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始终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同时,要兼顾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努力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

厚植人民情怀,繁荣文化文艺创作生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彰显了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繁荣文化文艺创作生产,在创作导向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为价值支点,将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价值主体,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才能创作出真正满足人民所需的文艺作品。在创作层面上,人民群众无限宽广、无限丰富的生活,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的丰富矿藏。文艺工作者应深入群众、扎根生活,从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题材、故事和语言,发现美和创造美,用心用情推出更多接地气、有灵气、聚人气的优秀文艺作品。同时,应将人民满意作为文艺工作的最高标准,以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对文艺作品进行评判和鉴赏,推动文艺事业健康发展。

融入发展大局,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文化发展只有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创新激发文化活力,才能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创新创造,首先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科技成果,推进文化艺术与新技术、新业态有机融合,同时不断丰富创作手段,拓展艺术空间,增强文化传播的表现力及核心竞争力。要强化文化赋能,扩大优质文化供给,以《规划》实施为契机,抢占文化创新发展制高点,同时着力打造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展示中国魅力、适应海外市场需求、易于国外受众接受的优秀文艺作品,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文艺工作者重任在肩、大有可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艺工作者应锚定“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和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培根铸魂上强化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奋发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貌,努力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