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1,241”,这是抗美援朝老兵宋良友常挂在嘴边的一串数字。
几年前,宋良友罹患脑萎缩,生活难以自理,语言能力衰退,连子女都认不清。唯独提到这串数字时,他就恢复了“精神”——不由自主地抿紧嘴唇,甚至流下眼泪。
这串数字,正是我所在的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前身部队的番号——宋良友曾服役过的原第27军81师241团。前不久,我来到宋良友家中,代表单位看望慰问这位老前辈、老英雄。
“很多事、很多人俺爸都想不起来了,就是部队番号记得非常清楚。” 宋良友的大女儿宋华带我来到卧室,轻轻握住躺在床上的父亲的手。
“宋爷爷,您听得清我讲话吗?”看着老人慈祥平静的脸庞,我大声与他交流。“我来自您的老部队,原第27军81师241团。”我拿出单位印制的画册,指着“潍县团”“十人桥班”等内容一页页翻给他看。
看着一张张记录老部队战斗、工作、学习的照片,宋良友眯起了眼睛。盯着这些照片,他的眼眶渐渐湿润。
一等功2次,三等功2次,这是宋良友在战场上获得的战功。然而,2019年之前,即使是老人的子女,对他的立功经历也了解不多。
2019年,安徽省淮北市进行全市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宋良友的子女帮父亲在表格中填写的“曾入朝作战立功”,引起工作人员的注意。查阅档案后,他们发现宋良友曾参加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顺着线索寻找,老人“尘封”的军旅岁月才被完整地梳理出来。
1949年,宋良友参军入伍到原第27军81师241团。1年后,和战友们坐着闷罐火车奔赴朝鲜时,宋良友已是尖刀班班长。
宋华告诉我,在朝鲜打仗那几年,父亲身上留下大大小小20多处伤疤,“有一处比较大的伤疤在右腹部,有8厘米长,是被炮弹炸伤的,当时肠子都流出来了”。
1950年冬天,宋良友所在部队奉命在长津湖北部的新兴里集结,与兄弟部队围歼著名的“北极熊团”。总攻命令发起后,宋良友与早已埋伏好的战友们一起,从四面八方发起冲锋。一番激战过后,宋良友所在连队的连长、指导员和排长均不幸牺牲,只剩下他和几名战友坚守在阵地上。身为班长的宋良友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指挥任务,和战友誓死守卫阵地。为节约弹药,宋良友组织战友诱敌深入,等敌人靠近时突然发起攻击。3天里,他们打退敌人数十次进攻。
敌军发起猛烈轰炸,一枚炮弹落到宋良友附近。爆炸产生的强大气浪,让他瞬间昏迷过去。醒来时,宋良友感到腹部剧烈疼痛——他的右腹部被炸出拳头大小的窟窿,棉衣被鲜血浸透。来不及多想,宋良友把流出的肠子塞回去,用衣服缠紧伤口,忍着剧痛爬回阵地。
随着我方援军的到来,阵地守住了。在后方医院,宋良友历经1天1夜的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因为在战斗中表现英勇,宋良友荣立一等功,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身体还未彻底痊愈,宋良友就向组织提出重返战场的请求。不久后,他再次投入战斗。
将父亲扶出卧室,宋华慢慢地帮父亲活动身体。她告诉我,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宋良友复员回乡,放弃了组织在工作上给予的照顾,申请前往条件艰苦的安徽淮南大通煤矿,“干砌砖的活”。1958年,他主动报名北上支援淮北烈山煤矿,成为一名煤矿工人。
“俺爸在矿上工作时,是大家眼中的‘怪人’。他下矿挖煤时,即使热得浑身是汗,也从不在矿上洗澡,就是为了不让工友们发现他受过伤、立过功。他总说,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自己没资格再去享受特殊待遇,不想给国家添麻烦……”
天色渐晚,我向老前辈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准备道别。此时,老人静静坐在客厅,目光澄澈而明亮。
“27,81,241……”他的嘴里,还在嘟囔着那3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