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青年毛泽东在橘子洲头写下了著名的《沁园春·长沙》,末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出奋勇前进、劈波斩浪的豪情壮志,成为穿透历史的隽永佳句。
创作此篇时,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当时,毛泽东回韶山养病,并领导农民运动。后为躲避军阀追捕,他离开韶山前往长沙。深秋时节,毛泽东重游橘子洲头,看着苍茫秋景,联想到当时中国人民仍处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重重压迫之下,联想到当时中国社会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现状,不禁百感交集,忧国忧民之情萦绕于岳麓山间、橘子洲头。他回忆起当年风华正茂的学生生活,那种青春昂扬、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在心中激荡。虽然秋日萧瑟,冷风如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凄厉袭人,但毛泽东以望大江东去的浩大气势,以看万山红遍的乐观态度,展现了胸怀天下的精神境界,抒发了傲寒凌霜的革命情怀。
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到中流击水”,正是其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生动写照。2013年12月26日,习主席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年轻的毛泽东同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一百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充满朝气、充满激情、充满希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一伟大梦想,但同时也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历史长河奔涌向前,每一位中国青年都是立于时代潮头的“后浪”,是否勇于“到中流击水”,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否具有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新时代青年生逢伟大时代,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要时刻铭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深刻警示,时刻保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清醒认识,紧跟时代砥砺前行,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新时代的宽广天地中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青春诗篇。
“到中流击水”,当志存高远。“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广大青年要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把个人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之中,把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始终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不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精彩人生。
“到中流击水”,须敢于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广大青年要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胸怀“国之大者”,勇于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接好民族复兴的历史接力棒,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到中流击水”,要砥砺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广大青年要勇于在砥砺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始终保持砥砺前行、奋发有为的精气神,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力量。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