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那高高的红砖水塔


■刘广敏

岁月在忙碌中更替,记忆深处的绿色烙印越发清晰。

从我住的单元楼阳台上往南看,有一座高高的红砖水塔。水塔矗立在一座部队大院里,高度大约有8层楼左右。闲暇时望着红砖水塔,会想起很多往事。

红砖水塔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这座部队大院的标志性建筑。1989年3月,我入伍的第二年,因为在报纸上刊登了一篇“豆腐块”,从侦察连被调到政治部宣传科工作。

水塔下面是机关大院的开水供应处,大院官兵和家属们早中晚都按点在这里接打开水。记得有一年,宣传科李科长给我们两个报道员的奖品,就是每人一个暖水瓶,鼓励多喝水、勤写稿。

红砖水塔下的部队大院,是我工作的起点,也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

刚进机关工作时,宣传科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第一任科长肖科长是1974年的兵,年龄比我大14岁,从事宣传工作多年,非常敬业,对部下要求比较严格。宣传科一共五六个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优势。

报道员的岗位虽然不起眼,但在领导眼皮底下工作,说话、办事、写文章,项项都需要锻炼提高。我刚开始做新闻宣传工作时有些吃力,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

有两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1989年,部队出动800多人支援引青济秦工程建设,肖科长带着我在工地沿线逐个单位采访。情况收集上来后,他安排我汇总一篇部队综合施工动态的简报。交稿后,两页的文字经科长修改后,我写的文字没剩下几行。科长没有批评我,而是给我找了几本简报让我学习研究,并有针对性地讲了简报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二件事是记录电话通知。有一次上级下达一个开展反腐蚀教育的通知,是由我接电话记录的。16开纸的记录本我记了六七页,科长阅审后认为有几处衔接不连贯。原因是我记录速度和文字能力不过关,所以没记录全。他语重心长地说:“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个慢功夫,光急不行,要下功夫多看多写多研究。”

20岁是个不知道累的年龄,有宣传科的平台资源,有科长倡导的“不教一日闲过”的勤奋精神,我每天学习掌握新知识,不断在学习中开阔新视野。部队的图书阅览室是我去得最多的地方,勤学善思的习惯也在这一时期形成。那段时间,我明白了学习是做好工作的原动力,每天不是手捧书本就是埋头写作,努力让自己丰富思想、增长才干。

2019年6月,离开部队多年后,我陪同战友再一次回到老部队大院。站在红砖水塔下,历历往事浮现眼前,我们感慨万千,共同的心声就是感谢部队的培养,筑就我们发展成长的基石。在部队这座大熔炉里,一个人的成长,凝结着很多战友的真诚关怀和点滴帮助。我想起在人生关键时刻影响和帮助过我的领导、战友,那些率先垂范的感召、那些雪中送炭的关怀,让我永远铭记。

岁月沉淀的不光是这些令我难忘的人,还有部队的良好作风习惯。屈指算来,我离开部队已经30年,但在这里学到的早晨跑步、读书看报、动手写作,已成为融入血液和骨髓的习惯,将会伴随一生。

那一刻,我才发现,高高的红砖水塔其实一直矗立在我心中,如一座灯塔,在我的生命中放射着坚定明亮的光。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