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边关冷月,守护岁月静好。
辽阔北疆,茫茫科尔沁草原南端,驻守着陆军某边防旅四连。这里艰苦偏远、点位分散,全年有6个多月冰封雪裹。
当记者走进四连,感受到的却是扑面而来的蓬勃激情——这里,官兵人人动手,把连队建得像家一样温暖;训练场上热火朝天,官兵个个是多面手,驾驶员里有“神枪手”,炊事员是“飞毛腿”……
营门口,“扎根边防、守卫边防、建功边防”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
虽然身在艰苦边疆,四连官兵却充满昂扬的活力。“官兵有活力才能有动力,有动力才能干成事。这是我们连全面建设的底气所在。”连长马宇超说。
自己的家自己建,自己的事自己办
走进四连,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自己的家自己建,自己的事自己办。”
自己的家,该怎么建?
那次,上级组织部分营区改扩建。四连征求官兵意见,提报了扩建荣誉室、阅览室、网络学习室,新建400米跑道、射击靶场、弹药室等项目,多数建议被采纳。
“四连的工作不用催、不用推。有些事情,机关没想到的,他们想到了;机关顾不上的,他们也做到了。”该旅军需营房科科长张学成到连队查看营房情况,对四连工作连声夸赞。
自己的事,该怎么办?
“我们连离上级单位远,很多工作如果自己想不到,就会挂空挡;即便自己不去抓,也没人催着干;一旦遇到急事难事,更是远水难解近渴。”连长马宇超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以往,每年秋天,驻地单位都会出动农机帮四连收土豆以便冬储。那一年,土豆丰收,连队习惯性等着农机来收。
谁也没想到,一场突降的大雪,一下打乱了连队的冬储计划。“好好的土豆,全冻成了冰疙瘩。”时至今日,马宇超谈及此事仍心疼不已。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这件事给了四连一个深刻的教训:不主动想事,不但干不成事,有时还会误事坏事。
现在,四连官兵人人以连为家、个个主动作为,日常生活有了充分保障,练兵备战更是一马当先。
记者采访时,正碰上四连组织实战化训练。
“前方密林中发现情况!”刚刚抵近边境前沿,巡逻分队立即接到通报。
巡逻官兵一跃而下,迅速前出搜索目标。谁知,刚刚锁定目标,“不法分子”就钻进了界河附近灌木丛中隐藏踪迹。
“扩大搜索范围!”随着执勤组长一声令下,大家分头行动,深一脚浅一脚地拨开一米多深的草丛寻找。
与此同时,一架无人机从身后升空,飞过巡逻分队头顶。
“航向前方,实施侦察!”随后,指挥员通过对讲机向执勤组通报位置,指引实施抓捕。仅十几分钟,执勤组就将企图逃跑的“不法分子”抓获。
“装备升级了,我们的戍边执勤手段也要主动升级。”二级上士何金刚是四连执勤方式转型升级的亲历者。
那段时间,连队主动协调驻地边防委员会,新建多个视频监控前端,主动研究新的执勤方式和战法手段。
工作干得怎么样,自己心里有本账
今年初,该旅组织优秀官兵代表到四连参观见学,一进连队营院,一股昂扬向上的活力便迎面扑来——
团支部负责“三角山之声”广播,播放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和党史军史知识;班排哨点设置“理论学习图书角”,方便官兵随时取用……
班排报刊架上,一份A3纸大小的彩印纸引起大家注意。翻开一看,原来是连队官兵自主创办的“相思树下”小报。
“这个头条是我写的。”二级上士张俊指着报纸自豪地说,这份小报是大家交流学习心得、开展理论宣传的小阵地,战友们都希望自己的学习体会能印在上面。
四连执勤任务繁重,为何训练尖子扎堆、比武年年夺魁?“我们的‘金钥匙’就是严格按纲施训。”连长马宇超说。
一个周末,该旅作训科参谋任海鹏给基层发放训练器材。从四连路过时,他看到几名官兵正汗流浃背地训练。出于好奇,他让司机把车速放缓,上前询问。
一问才知道,原来四连上周三处置突发火情,耽误了本该在那天训练的“定向越野”课目。这不,他们正利用周末时间补训。
训练实不实,首先骗不了自己。严格落实训练计划,是最明智的做法。
前年底,该旅机关组织年终考核,增设了“自动步枪对运动目标射击”课目。这个课目的考核难度、场地设置等都接近实战。
“工作干得怎么样,自己心里有本账。我们不能因为上级看不到,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四连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设置场地,最终在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
在四连,官兵们有个共识:不能因措施见效慢就踏空踩虚,要勇于开先河、闯新路。
这,就是四连官兵心中分量最重的战斗力“账本”。
官兵越处越亲,心越贴越紧
“营造暖心留人环境”——四连门前的这句标语,引起记者注意。
“原先,标语上是拴心留人,后来他们把‘拴’改成了‘暖’”。教导员赵万里说,一字之变,反映出四连对以情带兵的深刻认识。
在四连,每个人都是战友情谊的受益者和播撒者。这种真挚深厚的情意像生物酶一样,成为连队凝聚力的催化剂。
“驻哨的时候,钻进深山老林一待就是一个月,手机连个信号都没有……”那年,一名老兵退伍前的“倾诉”,让时任指导员马宇超心里很不是滋味。
通信不便看似小事,却连接着一个个家庭,甚至成为影响官兵去留的一个因素。为此,马宇超拨通了时任旅信息保障科参谋陆鹞的电话,建议协调地方相关单位建设信号塔。
招标、选址、施工……3个月后,一座5G基站在哨所旁拔地而起。官兵们不仅能与家人视频通话,还能用休息时间上网冲浪。官兵们笑在脸上,乐在心里。
边关冷月,情暖兵心。一座信号塔和哨所相依,一群官兵与边防相伴。晚点名前,望着基站上信号灯频频闪烁,马宇超心有所悟:“亲情常伴官兵左右,大家扎根边防的心就越牢固。”
“比起学历,我更在意守卫边防的经历。”谈起戍边服役的初衷,大学生士兵李长月思绪翻涌。他曾两次申请保留学籍,最终却放弃返校。
身上冷如寒冰,脸上热辣滚烫,“好一个冰火两重天!”第一次巡逻,李长月的脸被白毛风“砸”得通红。
“长月,把面罩摘了,暖一暖。”刚到第一个哨点,班长高计伟就脱下厚厚的绒手套,在李长月的脸上反复轻搓。
不一会,李长月的脸上热乎了,班长的手指却冻得僵硬。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在四连,爱的涓涓细流接续传递,汇成温情的海洋,连队如家般温暖。
“没有班长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舍不得他。”去年9月,上等兵廖志海抱着即将退伍的副班长纪尚宣哭得像个孩子。
入伍前,廖志海是一个小胖子,跑步跑不动,单杠上不去。
对此,纪尚宣比廖志海还着急:练跑步,一人一个负重沙袋,纪尚宣在前他在后;练障碍,纪尚宣每次先给他做示范;练投弹,纪尚宣一枚他一枚;射击训练,纪尚宣陪着他趴在地上据枪。
晚上,纪尚宣逼着廖志海用热水泡脚,半夜还悄悄给他盖被子。半年考核,廖志海所有课目都在良好以上,还有好几门优秀。
在倾情关爱中,官兵越处越亲,心越贴越紧,全连拧成了一股绳。
连队要发展,人才是支撑
2年前,大学生向珩投笔从戎。如今,他以全旅第二的成绩考取军校。
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向珩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如果说军营是所大学校,那四连好比是其中的‘985’。军校毕业后,我还要回到这里。”
连队要发展,人才是支撑。向珩的经历和感悟,是四连官兵成长成才的一个缩影。
中秋时节,一场班战术对抗演练在山林间打响。两个班互为对手,较起了劲。班长赵鹏飞和彭祥军带领各自班组,激烈争夺目标点。
“在四连,人人都是多面手。”提起这两位班长,营长王煜民不禁竖起大拇指。
入伍7年来,从放牧员到炊事员,这两名士兵一直在比拼,双双成长为骨干,被任命为战斗班班长。“改革重塑后,连队练兵备战的强度大大提高,倒逼人才建设水涨船高。”连长马宇超说。
炊事员杨洪刚入伍时,障碍跑不动、投弹投不中、打枪打不准。连队为他制订了专项训练计划。在帮扶小组的带动下,杨洪的训练成绩突飞猛进,在旅创破纪录比武中一举斩获两项第一。
“来四连当兵,我走上成长进步的快车道。”杨洪说。
随着新装备陆续列装,连队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一次议训会上,副班长何金刚提出,某新型无人机配发连队后,训练时遇到了难题。四连随即成立攻关小组,展开新装备技术攻关,并选派骨干参加上级组织的集训。
近年来,连队走开个性化人才培养路子,为每名官兵量身打造成长计划。
“戍边使命肩上扛,人民嘱托胸中装,驻守在祖国北疆,就是那铁壁铜墙……”远望三角山,哨所旁升起一轮明月,《北疆卫士之歌》在群山密林中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