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说不尽的《中国北斗》


■龚盛辉

进入新时代,伴随着科技强国、科技强军步伐的加快,军事科技领域取得了众多喜人的创新和突破,有力推动着人民军队现代化、信息化进程滚滚向前。作为一名长期跟踪、采访、书写军事科技题材的老兵,我深知自己的文学创作与我军的科技发展密不可分。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的报告文学《中国北斗》(山东文艺出版社2021年12月)便是我跟踪书写重大科技题材的心血之作。

1989年7月,我从原西安政治学院毕业,后从野战部队调入国防科技大学工作。国防科技大学是高科技研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高地。这里曾诞生了众多重大科技成果,涌现出一批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作为学校的新闻工作者,我有幸见证了一个个重大科技成果研制的艰难曲折,耳闻目睹了一位位科学大家成长的酸甜苦辣,并渐渐萌生了从事军事科技文学创作的想法。于是,我同时开始了文学素养、科技素养的“两手准备”。一有时间,我就往学校基层教学科研单位跑,感受科技攻关氛围,了解科技攻关故事,触摸科技工作者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虚心向他们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真诚和他们交朋友,努力成为他们无话不说的“知己”。几年下来,学校每一个教研室、研究室,我几乎都采访过,绝大部分学科带头人我都面对面交流过,采写发表了近百万字的新闻作品,其中数十篇作品获得省级新闻奖,硬是把自己泡成了半个“科技通”。与此同时,我在业余时间开始文学创作,重拾曾经熟悉的基层连队生活,创作出《通天桥》《老大》《野火》等中篇小说,分别发表在《解放军文艺》《昆仑》等文学期刊上,其中《老大》被《作品与争鸣》杂志头条转载。至此,我觉得自己已具备从事军事科技文学创作的素质。

1995年,我以国防科技大学一名院士为原型,创作了中篇小说《导师》,很快在《昆仑》刊出,并先后获得《昆仑》1996年度优秀作品奖、全军文艺新作品奖。紧接着,我又创作了军事题材中篇小说《与我同行》《章鱼》,在《昆仑》《神剑》刊出后,均获得全军文艺新作品奖。2011年,中宣部组织“国防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团队”重大典型宣传。我以此为契机,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铸剑:国防科技大学自主创新纪实》。这部作品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后,喜获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2年,为迎接国防科技大学成立60周年,我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向着中国梦强军梦前行》。2014年,我以“银河”“天河”超级计算机研究为背景,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决战崛起:中国超算强国之路》。这些军事科技题材文学作品,都获得了省部级以上的文学奖项。

受到激励鼓舞的我,从2017年开始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北斗》的创作。其实,对这个题材我跟踪已久。2017年11月,北斗三号卫星导航全球系统开始组网发射时,我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激情,开启了创作《中国北斗》的艰辛之旅。

中国北斗,组织千军万马,克服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走进千家万户,造福千秋万代,是目前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建设最难的航天科技大工程。《中国北斗》也是我文学创作生涯中创作难度最大的作品,面临重重挑战:参建单位数百家,参建人员十余万,素材采访难;工程历时26年,工程系统庞杂,作品结构难;作品不仅要具有文学性、报告性,还要具备科普性、可读性,作品写作难……经过失眠复失眠的深入思考,基于北斗工程特点和报告文学文体特性,我凝炼了几个着力点。

紧紧扭住“自主创新”主题。北斗系统庞大,结构复杂,知识浩繁。为不受素材裹挟和羁绊,我以北斗工程建设为主线,以北斗人“自主创新”为主题,立体描写北斗卫星导航核心关键技术在“引不进、买不来”的困境下,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艰辛建设历程。从“北斗一号”起步,在解决北斗工程的核心技术即信号的“快捕精跟”问题时,中国的年轻科学家团队就提出了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这一超越国际同类技术的崭新方案,并在严格论证后获得了老一代科学家的全力支持。其后,完善理论、攻克核心技术、样机研制、外场实验、定型生产,年轻的科学家们睡铁皮房、啃方便面,夜以继日、群策群力,最终创造出设备性能即将突破理论极限的圆满奇迹,使得系统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在开始覆盖亚太的“北斗二号”建设中,中国科学家团队创造性地将地球静止轨道、倾斜地球同步轨道运用于卫星导航,设计出对亚太地区覆盖率高、投入产出性价比高、建设速度快、技术风险小且易于使用管理的“混合星座”方案。工程圆满完成后,被誉为“为人类卫星导航事业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国外同行称赞其为首创性的“中国星座”方案。在开始覆盖全球的“北斗三号”建设中,中国科学家团队又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星间链路”方案,前所未有地在天上架设起“高速公路”,开放全球服务后以其信息通畅、安全可靠迅速赢得了世界性的信誉。我想通过这一个个在北斗工程开发建设中真实发生的故事,给读者留下“自主创新”的深刻印记,折射出新时代的崭新风貌和精神光彩。

着力呈现北斗人的精神传承。文学即人学,关键是要讲好人的故事,塑造好人物形象。我在创作《中国北斗》时,始终聚焦老、中、青三代北斗人的爱国情怀、责任担当、精神传承和牺牲奉献精神。比如,北斗工程立项时挂帅出征、为中国卫星导航事业呕心沥血、直至85岁高龄才退出“总总师”岗位的老一代科学家孙家栋;52岁改行干北斗、担任北斗地面运控系统总负责人,坚持“中国特色”设计理念,带领自己的团队创造性地绘制出“北斗一号”工程总体蓝图的测控专家谭述森;敢想敢干,勇于创新,成功地以高新技术应用于地面工程建设,为国家减少征地面积数十万平方米、节省数亿元经费开支的“轴姑娘”“北斗二号”地面运控系统总师周建华;率领青年科学家团队创造性地给导航卫星设计了“在轨赋能”即“有错能改”“有病自治”“功能刷新”等看家本领的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还有“王教授”“杨教授”“郭工程师”等北斗人的事迹与贡献。他们是中国精神、北斗精神的集中代表,更是新时代中国人民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砥砺前行的有力象征。

生动鲜活讲好北斗故事。我紧紧抓住北斗导航研发过程中需要攻克的一个个难关、一道道险阻,通过精心布局,巧妙运用转折,营造出一波三折、步步惊心的故事情节。如“北斗二号”卫星组网过程中,为了抢占频率,先是由于首星研制时间仓促,发射时问题接二连三,好不容易发射成功,又遇到了太空“魔王”——卫星在某个区域遭遇大功率复杂电磁干扰,信号接收率不足50%。科研人员勇立军令状,在3个月之内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研制出了抗干扰卫星载荷,使得性能指标大幅提高,卫星信号有效接收率跃升至100%。紧接着,发射窗口遭遇雷雨气象,通过发射场气象工作者“神机妙算”,终于在3分钟内“擒雷捕电钻云缝”,将卫星成功送上蓝天。当数颗GEO星发射升空后,又出现了“伪距波动”现象。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北斗系统稳定运行,影响导航定位的精度,使系统性能大打折扣。而要解决“伪距波动”,则需要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这犹如大海捞针一样艰难。科研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镇住了“伪距波动”。这时,意外再次发生。当第3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后,火箭起飞50秒时,安控显示屏上突然显示异常,数据跳变剧烈,不断跃出炸毁线,表明火箭已“岌岌可危”。千钧一发之际,科学家车著明经过冷静分析,迅速判定这是设备跟踪故障而非火箭自身出现问题……通过这些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情节描写,让读者收获到如武侠、悬疑甚至谍战文学作品般的阅读快感。

我希望自己写出来的作品,让读者觉得是内行,科技工作者觉得不外行。这对于我这样一个从基层连队战士、排长、连长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普通新闻工作者来说,无疑是艰难而长久的考验。用文学的笔触阐释、传扬科技内涵、科技精神;通过各种文学手法把深奥的科技知识、科技生活通俗易懂地展现给读者,这是我的文学追求,也是我的职责使命。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