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兵器大观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反辐射导弹

以猎物形式出现的“高端猎手”


■张乃迁 于 童 陈 龙 李学峰

美国AGM136A“沉默彩虹”反辐射导弹。

尽管名字听上去很“高大上”,却被质疑能否代表下一代反辐射导弹的发展方向——今年7月下旬,美国诺格公司研制的AGM-88G“增程型先进反辐射导弹”进行了第3次实弹测试,对目标陆基防空雷达系统进行了探测、识别、定位和攻击。

此前,印度国防研究部门也透露消息,计划开发新的反辐射导弹,用于反制空中预警和控制系统。

类似的研发“频频发力”,使反辐射导弹一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那么,什么是反辐射导弹?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得不先提到另一种更为大家所熟知的装备——雷达。作为探测对手武器火力威胁的重要手段,雷达是信息化战争中当之无愧的关键节点,素有“扫描之眼”“感知神器”之称。正因为它的出现,始有透明战场之说。雷达是否处于优势地位,甚至直接影响着战局走向、决定着战争胜负。

也正因此,“发动攻击先打对手雷达”业已成为各国军队的共识。反辐射导弹正是为此而生。

和电磁压制等软杀伤手段的“短期致盲”效用不同,反辐射导弹最大的本领是,能捕获、辨识敌方雷达发射的电磁波而不易被对手察觉,并能据此逆“波”而上直接“摘除眼球”,达到物理摧毁敌方雷达的目的。

自问世以来,反辐射导弹与雷达展开的“猫鼠游戏”一直在进行着。

尤其是近年来,在一些热点地区发生的军事冲突中,反辐射导弹成功“猎杀”对手防空系统雷达的情况时有发生,使其声名鹊起。

但同时也有消息称,在上述对抗中,有一些反辐射导弹遭到“反杀”,或被拦截,或被诱骗和干扰,这使得人们对反辐射导弹的功用又在心中“打上问号”。

那么,反辐射导弹目前究竟发展到了何种阶段?今后会朝哪些方面发展?请看今日解读。

擅长“顺藤摸瓜”

网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最高端的猎手经常以猎物的形式出现。反辐射导弹正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先是以“猎物”的身份被雷达捕获,随即变身为“猎手”,向雷达发起攻击。

反辐射导弹又名反雷达导弹。顾名思义,它就是为了反制雷达而生。

雷达以擅长运用电磁波为立身之本。反制雷达,自然也要在电磁波上“做文章”。

使用电子干扰设备对雷达进行电磁压制,被称作“软杀伤”。不过,这种方式只“管得了一时”,管不了长久。如果相关技术不过关,还会殃及己方电子设备。

用反辐射导弹实施打击,则属于“硬摧毁”。一旦命中,它轻则会对雷达天线造成永久性破坏,重则会让目标雷达系统长时间瘫痪。

和一些装有主动雷达导引头的导弹实施攻击时需要“打着灯笼去找”不同,反辐射导弹飞向目标的过程带有“借力打力”意味。它擅长“顺藤摸瓜”,具体来说,就是在战场迷雾中,边嗅探雷达所发射的电磁波,边朝着电磁波源头飞奔,最终实现精准“猎杀”。

在气动外形设计、控制舱、战斗部、动力舱、通信装置等方面,反辐射导弹与其他导弹的架构类似。对电磁波进行“溯源”的独特本领,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有着不一样的导引头。

拥有被动雷达导引头,是反辐射导弹的主要特征。借助这类导引头,它能在自身不发射电磁波的情况下,实现对目标雷达所发射电磁波的获取和比对,进而“视情”发起攻击。

被动雷达导引头一般由天线阵列(接收机)、微波集成电路和射频信号处理机等组成。这些组件的研制水平共同决定着导引头性能的强弱,尤其是其所能覆盖的频段范围。一般来说,导引头所覆盖频段范围越广,能发现并攻击的雷达种类就越多。

俄罗斯研制的Kh-31P反辐射导弹配备有3种覆盖不同频段范围的导引头,用来应对北约采用不同范围频段工作的各型雷达。“进化”到Kh-31PM时,3种导引头合而为一,且抗电子干扰能力不降反升。这种改变,正是源于被动雷达导引头性能的提升,尤其是单个导引头所覆盖频段范围明显加大。

对电磁波的高度“敏感性”,使反辐射导弹最终成为当之无愧的“雷达杀手”,并将“捕猎”范围扩大到其他辐射源如干扰机等。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反辐射导弹因能“顺藤摸瓜”开始大行其道的同时,对电磁波的高度依赖也使其不可避免地陷于一个窘境——离开电磁波就难以展开工作,这成为反辐射导弹后来升级必须解决的问题。

后浪紧推前浪

自问世以来,反辐射导弹就在与各种雷达尤其是防空系统雷达“斗法”,呈现出你追我赶、互有高下的态势。

为撕开对手防空系统的口子,有效摧毁对手雷达,多年来,各国研发人员不断为反辐射导弹赋能,推动其一再升级。

为解决雷达关机后反辐射导弹“无迹可循”的问题,后期研制的反辐射导弹引入了捷联惯导和GPS定位等导引方式,增加了记忆功能,开始“凭记忆”或“按规则办事”,实现了“‘藤’虽断攻击仍可继续”。

为把更多种类的雷达纳入“食谱”,反辐射导弹的导引头一直在“进化”,如扩大天线可感知频段范围、积累不同雷达信号特征、提升数字处理机灵敏度等。美国较早投入实战的AGM-45“百舌鸟”反辐射导弹,不久就被AGM-78 “标准”反辐射导弹代替,前者所覆盖的雷达频段范围较窄是原因之一。后来问世的AGM-88“哈姆”反辐射导弹,能覆盖苏联列装的绝大多数雷达频段范围。

导引头“进化”的重要性,从海湾战争中AGM-88A反辐射导弹的运用实践可管窥一二。面对伊拉克所用的来自欧洲国家的部分防空雷达,AGM-88A一度无法识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号特征积累不够。直到AGM-88B推出后,这个问题才得到解决。

同时,随着防空反导系统的升级,反辐射导弹搭载平台面临的威胁加大。从防区外有效攻击对手的雷达,成为对反辐射导弹提出的新要求。为达成这一目的,向弹载冲压发动机要射程、射速,向搭载平台上的感知设备要打击精度,增加导弹在空中巡航时间来确保电磁压制时长等,先后成为现实选项。

在此基础上,反辐射导弹的使用模式不断健全和完善,AGM-88“哈姆”反辐射导弹设计有3种使用模式,以适应不同作战环境。同时,反辐射导弹个头在适度缩小,以满足能内置于弹舱等携带要求。

作战需求的牵引,加上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催生”,使反辐射导弹呈现出“后浪紧推前浪”的演进态势,先后完成了从第一代到第三代的演变。

第一代反辐射导弹中,美国的AGM-45“百舌鸟”、苏联的AS-5“鲑鱼”等较有代表性。该代反辐射导弹的主要特点是导引头工作频段较窄,只能攻击特定频段的雷达目标;接收机灵敏度低、精度差;没有应对目标雷达关机的能力。

第二代反辐射导弹中,美国的AGM-78“标准”等较有代表性。该代反辐射导弹提高了导引头中接收机的带宽和灵敏度,增加了抗目标雷达关机功能,增大了导弹射程和战斗部威力。但是,其导引头频段覆盖范围依旧有限,能用于搭载发射的平台较少。

第三代反辐射导弹中较为典型的是美国的AGM-88“哈姆”、英国的“阿拉姆”、法国的“阿玛特”以及俄罗斯的Kh-31P等。该代反辐射导弹导引头可以覆盖现役雷达的绝大多数工作频段,反应快、射程远、威力大、抗干扰性能好,采用复合制导技术以提高攻击成功率,开始成为其新特征。

当前,也有观点认为, AGM-88G“增程型先进反辐射导弹”应该被列为第四代反辐射导弹,并将其具有隐形、大射程、末段高速高机动等能力认作划分依据。但对此,不同意见更多,认为这些特点尚不足以成为第四代反辐射导弹的划分标准。

这种划分是否妥当暂且不论,可以确定的是,这些争议的存在恰恰反映着一个事实——反辐射导弹仍在加速“进化”。

重在获得优势

“进化”道路千万条,制胜战场第一条。反辐射导弹要充分发挥作用,在与雷达的比拼中获得并保持一定优势至关重要。

当前,一些国家研发的新型反辐射导弹或提出的下一代反辐射导弹概念,无不体现着对这方面的重视。以AGM-88G“增程型先进反辐射导弹”为例,它之所以在增加射程方面表现得有些“激进”,就是想在与先进防空系统尤其是防空导弹PK中“压人一头”。

当然,保持优势不只体现在射程上,而是体现在反辐射导弹发展的方方面面。结合各国媒体披露的信息,今后反辐射导弹的发展或将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继续保持“耳聪目明”。反辐射导弹的导引头相当于它的“耳目”,保持“耳聪目明”至关重要。一些国家的反辐射导弹导引头经过“升级”后,不仅能截获雷达天线主瓣目标,还能截获其旁瓣和背瓣目标。这些成果的取得,几乎使各国研发者今后对导引头的继续挖潜成为必然。

当前,复合导引头、数据链等也投入“助拳”行列,对它们的应用今后大概率会成为常态,反辐射导弹搜索、定位目标以及抗干扰能力势必会进一步增长。

二是“手更大、臂更长”。较早的反辐射导弹不少由空空导弹、空地导弹、地空导弹、地地导弹改进而来。这使其通过更换导引头,就能打击不同目标。之后,反辐射导弹才开始转向“术业有专攻”。不过,在战场强对抗环境“塑造”下,反辐射导弹今后或将变成“多面手”,即通过改进包括使其模块化,使其不仅能打击辐射电磁波的目标,也可攻击地面、海上、空中的其他目标。毕竟,一弹多用不仅可以提升作战效率,也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及后勤补给的难度。

三是寻求更强战场生存力、威慑力。隐形化、大射程、末段高速高机动性……反辐射导弹这些新“技能”的出现,本质上是对今后战场需求——进一步提升战场生存力、威慑力的积极回应。这种回应,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其开始谋求多平台发射能力、逐渐注重实施饱和攻击等。以色列“哈比”反辐射无人机、美国AGM136A“沉默彩虹”反辐射导弹、英国配有降落伞的“阿拉姆”反辐射导弹的现身,以及一些反辐射导弹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联手”,也为今后反辐射导弹提升战场生存力、威慑力提供了借鉴与思路。

四是进一步走向体系融合。说到底,反辐射导弹较难解决的问题是及时发现、定位目标。要解决该问题,一方面,反辐射导弹必须在“单打独斗”能力方面再进一步,要能在一定程度上独当一面、“一锤定音”;另一方面,在更深层次上融入作战网络体系将日趋重要。在数据链加持下,一些反辐射导弹已具备“人在回路中”功能,这为其借助作战网络体系“捕猎”奠定了基础。可以预见,向作战网络体系要“眼力”将成为今后反辐射导弹发展的一大方向。因为只有深度融入体系,才能在“软杀伤”“硬摧毁”手段并用的作战环境中,及时、准确地找到自身的“用武之地”,实现攻击效能的最大化,从而与反辐射炮弹、反辐射炸弹、反辐射无人机等一起,更好地肩负起制电磁权的重任,在信息化战场上发挥“电磁空间捕猎者”的应有作用。

供图:阳 明

本版投稿邮箱:jfjbbqdg@163.com

图①:俄罗斯Kh-31P反辐射导弹;图②:法国 “阿玛特”反辐射导弹;图③:英国“阿拉姆”反辐射导弹;图④:美国AGM-88G“增程型先进反辐射导弹”;图⑤:以色列“哈比”反辐射无人机。资料图片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