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老师好,前不久,庆祝建军95周年全国美展暨第15届全军美展在业内和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本届美展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李翔(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军队文化工作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本届美展所展出的作品主题突出、内涵深刻、风格多样,呈现了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浓墨重彩地抒写了新时代强军兴军伟大征程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一是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在评选标准上,严把政治关、艺术关、史实关、军事关。评选出的作品以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军事题材为主,尤其是表现强军新时代的作品比重较大、占近半数,突出了军事题材美术的时代性、思想性与艺术性。二是内容丰富,表现多样。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连环画、水彩画、年画、宣传画、综合材料、装置、实验艺术。此外,今年新增了军营环境艺术设计等。有专家评论说,这次展览征集作品数量之多、门类之全、质量之高,是近年全国主题展览中少有的。三是社会参与较广,青年力量突出。参展作者既有享誉全国、德艺双馨的军地美术名家,也有艺术院校在读的青年作者。一些青年作者创作的作品,显示出极大的发展潜力。
记者:您认为新时代军旅美术创作有哪些新变化、新发展?
李翔:进入新时代,军旅美术创作呈现出许多新变化。从内容上看,题材更加丰富多样。近年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艺术家们敏锐地用手中的画笔尽情描绘军队发展与建设的新成就,反映部队官兵聚焦备战打仗的新风貌。其次,艺术表现形式更加新颖,艺术观念也有很大突破,个性化的追求及风格化的表达比较明显。一些作品在材料的应用和风格建构方面,拓展了军事题材美术创作的表现形式。再次,时代气息浓厚,艺术语言在“当代性”转化中更加从容自如。作为新兴艺术类型,装置艺术、影像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等美术新样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全军美展中,体现了军旅美术创作的开放与包容,从视觉感受与精神感染两个层面赋予军旅美术作品独特的文化品格和艺术魅力。
记者:陈老师您好,我们知道您的作品《青春记忆系列——队列训练》以及与刘美辰合作的《1949大阅兵——人民的胜利》入选了本届全军美展,请您介绍一下这两幅作品的创作情况和思想主题。
陈树东(武警部队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原创作员):这次入选的《青春记忆系列——队列训练》由6张联画组成,展现了士兵学习、训练等不同的生活侧面。在每幅小画中,都可以看到基层官兵的威武气概。作品洋溢出温暖、向上、清新的感觉,采用“写意”的方式,以以小见大的审美视角表现新时代的军人生活。2020年,我去武警新疆某部体验生活,两个多月间与战士们同吃同住。紧张、活泼、严肃、团结的集体生活深深地影响着我。我先后画了300余张速写,10多幅创作小稿。有一天晚上,我勾出几幅草稿,连队的战士看了都很喜欢。这组作品完成后,我分别将印刷品寄给了一些年轻的战友,也是一份青春的纪念吧。
历史题材画《1949大阅兵——人民的胜利》是一幅气势宏大的作品。当接到庆祝建军95周年全军美展创作任务后,我用了近一个半月时间深入研究了大量相关资料,感受颇深。1949年阅兵是新中国历史新纪元的一种象征。它不仅是一次阅兵式,还体现了新中国人民军队的精神面貌、战斗精神。为此,我与刘美辰共同走访了10多位1949年大阅兵的亲历者,从前辈们的言谈中真切感受到1949年阅兵对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的巨大鼓舞作用。当这幅作品的主题确立后,我在表现方法上也有一些新的尝试。画稿形成之初,我在现实主义基础上融入了主观的色彩表达,强调整体的结构处理,天空大面积的写意笔法、浓烈的暖色调,是一种精神的歌唱、视觉的交响。为表现这张历史题材画作的深刻内涵,我们在色彩使用上偏重于浓、重、粗。这种厚重的历史感,正是我们回想起那个激动人心时刻的一种基本感受。
进入新时代,军事题材美术创作在观念、语言、风格技巧上都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这就要求创作者置身时代的洪流,根植军营沃土,坚持军旅美术战斗精神、民族精神乃至人类美好、崇高的精神取向,在创作实践中具有守正创新的意识,从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角度,来思考其发展向度和探索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