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踏上陕北大地的那一刻,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员牛昊的心跳就加快了节奏。
在杨家岭、在宝塔山、在南泥湾……牛昊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双手、双脚去触摸、丈量,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一条条感悟体会,为接下来的讲课积蓄力量。
前不久,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组织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员奔赴陕北老区,探寻真理之光,点亮信仰之灯。踏上这片诞生了《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等一系列经典著作的圣地,牛昊不由得激动、兴奋。
当年,陕北窑洞中燃起的点点灯火照亮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今天,牛昊站在延安宝塔之下,向和他同样年纪的青年们宣讲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思想的光芒,穿透岁月,直抵未来。党的创新理论持续释放着勃勃生机,正如这群年轻人跳动的心脏、奔涌的血流一般,热烈澎湃。
湘江之畔,恰同学少年。今天,让我们走近这群军校学子,聆听一群年轻“播火者”的故事。
站上时代的潮头
一份讲稿,记录10年伟大变革。
10年前,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组织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员,走进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大山深处,为一个贫困县的高三学生上了一堂思政课。
“那是一堂上千人的课。”10年前参与讲课的学员艾书周,至今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讲的主题是‘强国必须强军’,学生们听得特别认真。”
因为这堂课,在场的学生中许多人选择了报考军校,好几个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10年过去,当年以报国从军为己任的少年,已经担负起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他们走出的山村,也摘下了贫困县的帽子。
和那些贵州籍学生一样,来自湖南邵阳新宁的学员文力浩,亲身感受到故乡那片红色土地的“蝶变”。曾经闭塞的村子修起了水泥路,崀山脐橙成为一张闪亮的农特产品名片。
“2013年,习主席到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在一次次思政课上,文力浩激情澎湃地用他的亲身经历,诠释着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
一个时代最美的风景,莫过于这个时代的年轻人。
从走上阅兵场到走进实验室,再到走上讲台,杜特是新时代改革强军的亲历者。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场上,作为代表全军院校科研战线方队的一员,他昂首阔步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习主席检阅。
“那一刻,我无比迫切地想要告诉人们,我们这一代人有信心、有能力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支撑。”在微信朋友圈,杜特写下了这么一句话,“为了岁月静好,我们所有的负重前行都值得。”
时代的鼓点,激荡着每一位身处其中的人们。
现场聆听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的报告后,学员杨旭的心中久久回荡着这句话:“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报告会结束,他的脑海中仍不由自主浮现出一个个让人血脉偾张的画面。
那些刻在记忆中的先烈事迹不断在脑海中涌现,那一刻,杨旭突然明白了信仰的含义: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虽然不知道何时会胜利,但先辈们依然选择了相信——“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我要将我听到的故事、感悟到的道理,讲给更多的人,激励更多的人。”杨旭笃定地说。
无独有偶,学员张点也想把自己的经历说给更多人听。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张点正在中部战区总医院住院手术。滞留在医院的他,不断听到窗户外面传来的广播声、救护车的鸣笛声。
“你待在病房里别出去,戴好口罩。”医生安慰完他,转身便匆匆投入工作,一刻不停。
经历过武汉抗疫,张点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强有力的抗疫举措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初心所在。张点坚定地说:“我要把信仰的种子播撒到更多人心里,这是我讲思政课的动力之源。”
这些硕士博士学员手中的一份份思政课讲稿,也是他们亲历的一个个时代瞬间。在他们眼中,这10年的中国,就是最精彩的教案。
推开历史的大门
一条湘江,流经百年沧桑岁月。
1918年,岳麓山下、湘江之畔,毛泽东、蔡和森等青年学生成立了新民学会,研究学问、畅谈国事,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翌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充满豪情地写道:“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
多年以后,仍是在湘江之畔,仍是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学生,他们探索以学术研讨的形式学习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从此,国防科技大学开启了一段硕士博士学员讲思政课的时光。
如今已是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战略研究智库副主任的朱启超,在多年前那个初冬,召集一批学科方向不同的博士研究生去研究、解读党的创新理论时,他并未想到,讲思政课的学员从最初的十几人扩展为如今的“百人团”。
是什么力量驱使一茬茬高学历的年轻人,去做同一件事?
长沙市都正街街道马王街28号,坐落着历经百年沧桑的修业学校。沿着修业学校往西行进数百米,便是白果园33号——当年《湘江评论》印刷处。
作为朱启超的学生,龙坤常常会穿行于这片青砖铺地、白墙黛瓦的古巷之中,追寻青年毛泽东的足迹。橘子洲头、新民学会旧址、韶山……在一次次追寻中,青年毛泽东的家国情怀在龙坤心中渐渐清晰。
一次赴基层部队讲课,屋外暴雨如注,突然断电,教室内一片漆黑。听着台下传来的议论声,龙坤索性脱稿演讲,大声道:“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我们党正是在黑暗和风雨中摸索出了一条成功的救国救民道路!”
毛泽东在90余年前创作的这句诗词,在一个特殊的时刻,被一名博士作为一场思政课的开场白,台下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伟人的事迹、英雄的故事,总能穿越时空,带给我们力量。”这是学员黄洋的心声。
这位军事指挥学专业博士,始终记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时的震撼。仰望着毛泽东主席手书碑文,他听见旁边一个孩子用天真稚嫩的语气问:“什么是英雄?”“英雄,就是保护我们的人。”孩子爸爸回答。
看着浮雕上高昂着头颅的革命先烈,黄洋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响起那首歌:“我仰望你看过的星空,穿过百年时空再相逢,在此刻我们总会心灵相通,我都懂……”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哪里来?从深重的苦难中走来,从英雄的奋斗中走来。”每念至此,黄洋内心就会油然而生一种身为军校学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最开始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时照本宣科,到现在能熟稔地将军事前沿概念和党的创新理论相结合,在课堂的掌声中、在听众的眼神里,他感受到一种充盈的力量。
时光穿越百年,历史仿佛再次重现。同样的年轻人在做着同样的一件事,传播着当时社会最先进的理论,并躬身践行之。
推开历史的大门,这群年轻的硕士博士从革命先辈手中接过思想的火炬,高擎前行。
呼吸八面来风
一堂课,折射青年寰球视野。
“中国总决赛一等奖,‘灵蜂无人机’代表队!”当学员尹欣繁作为队长,身着笔挺的军装站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领奖台上,他的脊背挺得笔直,一种自豪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
从校赛、省赛到国家赛,尹欣繁和同学们一路披荆斩棘,与来自国内外数百所高校的大学生、研究生同台竞技,目之所及都是国内外的前沿项目。
“更大的舞台,带给我们更开阔的视野、更活跃的思维、更多元的视角。”今年刚刚登上讲台的尹欣繁踌躇满志,“我想将自己的专业研究融入课堂,以独特的视角解读党的创新理论。”
这是属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优势。今天的中国年轻人,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央,他们有着比先辈更宏阔的视野。国防科技大学这些硕士博士们,呼吸着八面来风,不知不觉成长为角逐世界舞台的生力军。他们关注着世界,也被世界所关注。
有人将思考聚焦国际舞台。
“怎样把我们国家的声音传出去?”参加过国际会议、也有留学经历的学员罗志浩,深深感受到“发声”的重要性。在国外,他更能感觉到一个越发强大的祖国是海外华侨华人的坚强后盾,他们也期待着在国际声场中听到更多的“中国声音”。
“从自身做起,从此刻出发,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给每一个人。”科研虽忙,但罗志浩一直惦记着讲课的事。他打算忙完这阵,就尝试将自己的经历和专业研究相结合,试一试新的讲课角度。
有人将目光投向茫茫海天。
“每一次海洋数据的测量,就是一次挺进深蓝的蓄力。”在随团参加海洋调查中,年轻的学子明白了“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自主创新、自力更生,他们知道肩膀上的担子多么重。
还有人将更宏阔的视野投向太空。
“北斗系统服务全球、造福人类,全球范围内已经有137个国家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签下了合作协议;在第10届国际空间轨道设计大赛中,国防科技大学代表队以绝对优势赢得世界冠军……”站在讲台上的硕士博士们,意气风发地讲述着他们身边发生的传奇。
感受心灵的共鸣
一场对话,唤起彼此心灵共鸣。
剪辑的视频MV放完,台下是断断续续的抽泣声,全场几乎所有新学员都眼含热泪。
“这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学员刘坤佳,知道台下的大一新学员们懂得了她想传达的意义。
授课中,刘坤佳以“品行高洁的军人最有范儿”为题,以“伟大根植于平凡”为主线串联起4个模块。“柴云振、张富清这样的老兵立下赫赫战功回到家乡,几十年间从未说起过自己的战功,甚至连家人都不知道……”备课的日子里,刘坤佳一遍遍打磨讲稿和视频,一闭上眼,就是英雄们的画面。
“首先要打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别人。”每一次授课,都是彼此的心灵对话。他们总会在与听众的交流互动中发现惊喜——
有的听众是刚入校的学员,曾经成绩不好,发奋图强终于考上国防科技大学,读军校的愿望朴素而执着:“解放军曾经保护过我,因为在雨中奔跑过,所以我也想为别人撑伞。”
有的听众是军史爱好者,一谈起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表现便热血奔涌:“去了一批倒下一批,倒下一批又上去一批,我们的英雄就是这样前赴后继,最终赢得胜利!”
工科生如何讲好党的创新理论?刚登上讲台时,刘坤佳也曾有过这样的疑惑。几年之后,她有了自己的理解。
“大家知道怎么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解读‘四个意识’的丰富内涵吗?”在一次内部交流中,刘坤佳分享了她的最新体会。对于这群极具创新活力的硕士博士而言,他们擅长用钻研学问的方式,钻研党的创新理论背后的原理,抽丝剥茧寻脉络、抓主线、理逻辑。
学员顾孔静和战友们一道,还尝试用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工具去解读文件精神,用这种方式抓重点、理清内在逻辑关联,听众常常反馈“生动”“新鲜”。
“这并非是工科生独有的宣讲特色。”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政治工作处主任刘少华告诉记者,在汇聚了文理工等不同学科门类不同专业的硕士博士群体中,好的工具可以相互借鉴,好的思维角度可以彼此互换,好的讲课方式可以一起学习。目的只有一个:让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被更多年轻人听明白、听进去,深信之、笃行之。
与其说这是一群年轻人“播火”的故事,不如说这是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与时俱进的故事。这故事焕发着青春活力,让一代代年轻人自觉聚集到党的旗帜下,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胸怀“国之大者”
■吴小松
这是一代军校学子“恰同学少年”的黄金岁月,也是“一把火”点燃“一团火”的青春故事,更是一代人激励一代人的血脉传承。
在思政课的讲台上,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员群体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以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把党的创新理论带进军营边关,送入千家万户。进入新时代,他们倾情宣讲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习近平强军思想点燃青春梦想,以思想看齐强化理论追随,坚定政治信仰,向人们展示出别样的青春风采。
人生因信仰而精彩,青春因理想而绚丽。军队院校是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基地、军队干部生长的源头,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武装青年学员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保持高度一致。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使命催征。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员肩扛新时代“播火”重任,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始终把人生航向标定在传播真理的崇高追求上,把热血激情倾注在思想引领的广阔天地中,在传播科学真理中播撒信仰火种,树立了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模范。
心有所信,方能行稳致远。坚定的信仰是立身之本、力量之源、正气之魂,也是引领官兵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动力源泉。我们要从时与势的发展变化、源与流的历史脉络、破与立的非凡历程中,在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中、在当前和未来贯通中,感悟党的创新理论展现出的真理魅力,学习掌握党的创新理论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指路明灯、把看齐追随作为自觉行动、把躬身实践作为基本路径,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不断把信仰和忠诚注入血脉、植入灵魂。
强军兴军,要在得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院校必须从培养党和军队事业坚定举旗人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下大气力抓好铸魂育人工作。必须聚焦备战打仗这个主责主业,搞研究、讲理论,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和打仗意识;要紧贴部队使命任务,引导官兵把胜战理念、胜战追求融入血脉;要深入基层部队、演训一线,用生动鲜活的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直达官兵心坎,努力培养和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
上图: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员在火箭军某部与官兵座谈。
刘代坤摄
下图: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员在长沙橘子洲头重温入党誓词。
何书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