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军校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开学第一课:圣火在心中点亮


■陈  思  王  涛  本报特约记者  王微粒

接过话筒,胡万里站起来,深吸一口气,向讲台上授课的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院长朱小谦问出了那个一直翻腾在心中的问题:“院长,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带兵打仗的指挥员。作为气象海洋专业的一名新学员,本科4年后,您认为我是应该直接到基层部队锻炼,还是考研拿到硕博学位后再下部队?”率真的问题,透出灼热的心声。一时间,数百名学员似乎同时屏住了呼吸,静静等待着院长的解答。

这一幕,发生在国防科技大学新学员“院长讲堂”的互动环节。

这一天,是2022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国防科技大学新学员入学第20天。

时代各有不同,热血一脉相承。和为了救亡图存前仆后继的先辈们一样,这群刚刚踏入军校的年轻人,心怀家国天下,青春面庞上写满了蓬勃的朝气和昂扬的锐气,每个人的理想都有着共同的方向,又都有着具体的目标……

“理想,是一切高尚行为的萌芽”——国防科技大学的“开学第一课”,仿佛一缕阳光,照进了这支年轻的队伍,温暖着、鼓舞着这支充满无限生机的“新军”。

寻找心底的那团火苗

“为什么被子非要叠成豆腐块?”这个问题,新学员余爽几乎每天都会在心里问自己。在一件小事上耗费如此大的精力,这让他觉得“很费解”。

余爽的高中母校是安徽省潜山市野寨中学,985位抗日英烈长眠在这片热土。在余爽心中,军人应当像家乡的英烈一样在战场上为了保家卫国拼杀。刚进军校,现实给了他一记重锤。因为内务质量不过关,余爽总是被班长要求加练。

“看看你的被子,就差上压路机了!到走廊上压被子去!”初秋的夜晚有了一丝凉意,余爽却没有一点睡意,摩挲着手上磨出的水泡,忍受着双腿肌肉的阵阵酸疼。被子铺开的那一刻,他的眼泪差点掉下来:“这真的是我梦想的地方吗?”

这种想法,在余爽经历“开学第一课”后彻底改变了。那天,新训大队组织新学员参观国防科技大学校史馆。在一张老照片前,余爽突然怔住了:那是哈军工最艰难的时期,房子是借来的,窗户是纸糊的,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专注而坚定的光彩。

这样的光彩从何而来?余爽思考着、追问着。随着对校史的了解,一个个70年前“同龄人”的故事蹦了出来,那些人的青春有方向、有理想,不管境遇如何,都用尽全力奔跑。第一次,他感到了隔着时空传递而来的力量。

“原来叠被子的意义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这既是一种纪律要求,更是一种精神传承。”如今,余爽已成为内务标兵。

“这是令人欣慰的一代。他们来到这里,就是希望成为强军报国的先锋力量。”在新训大队领导眼中,新学员有梦想、有情怀,而新训大队要做的,就是让这梦想、这情怀更炽热、更恒久。

历史在时光长廊留下回响。在那次“开学第一课”上,新学员们还一起参观了校园里的8座红色雕塑。英雄雕像静默伫立,有着无声的张力。

“在2008年那场‘非常春运’中,大量旅客滞留广州火车站,某部官兵奉命进驻维持秩序,4名战士连续奋战39小时后刚刚从一线轮换下来,居然站着睡着了……”

看着雕塑上那相互倚靠疲惫入睡的年轻脸庞,听着教导员动情的讲解,新学员文澜心里涌起万般滋味。

这样的故事,文澜很熟悉。她的叔叔——一位在部队服役了12年的老兵,也曾经有过相似经历。2013年雅安地震,叔叔与战友们连夜驰援,冒着大雨在废墟里努力搜寻生命,在断水断电的情况下连续坚持了7天7夜……

“这应该就是信仰的传递吧。”站在骄阳下,文澜小声地说,心里有一团火苗在燃烧。

大开眼界的科技体验

一排排的电路板,密密麻麻的导线,当亲手触摸到“银河-I”巨型计算机模型时,新学员马兆阳竟有点“触电”的感觉。这一刻,他期待了2年。

2020年元旦刚过,一条“热搜”落入马兆阳眼眸:中国将建造全球第一台E级超算机。刚刚斩获“世界机器人大赛”全国二等奖的他,开始顺着这条“热搜”发起对中国超算的“探寻之旅”。天河TOP500的辉煌战绩,“银河”团队誓死造“争气机”的故事,令他热血沸腾,他暗下决心——我要报考国防科技大学,加入“为国铸器”的光荣团队。

虽然素未谋面,却早已心生向往。与马兆阳抱着同样想法的新学员不在少数。

“走进国防科技大学的他们,心中大多埋着科技报国的理想种子。以科技迎新的形式组织‘开学第一课’,就是希望在入校之初就为这粒种子洒去第一缕阳光。”为了让新学员对所学专业有更直观、更真切的感受,新训大队联动各专业学院,在各个迎新点都设置了专业成果展示区。

国际大赛屡屡夺冠的“军临战车”、自主研制的天拓卫星、驰骋未来战场的无人机、多种高精尖武器模型……各个专业学院各展其长、“精锐尽出”,回应着新学员们的热望,让大家直呼过瘾。

“这个太酷炫了!”军事迷、新学员刘思成看见“锆石”导弹模型时,两眼放光;导航专业新学员刘乘洋在讲解员指导下,亲手操作了一把无人机;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新学员石统旺,站在火箭发动机喷管前,与负责讲解的班长讨论起冲压发动机,一时间竟忘记报名签到……

这样的画面,在迎新的镜头中,记录得太多。一件件代表着顶尖科技成果的实物展品和复原模型,仿佛在向面前的这群年轻人诉说:“你们所期待的,这里都有!”

“硬核”迎新的背后,是这所冠以“科学技术”之名的军校,对新时代年轻人的殷殷希冀——科技迎新,不仅是告诉他们选择的专业有多“牛”,还想让他们知道怎样才能这么“牛”,更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么“牛”。

这样的深意,新学员范泽鸿从班里放着的那本《慈云桂传》中读懂了。

“每秒亿次一次不少,6年时间一天不拖,预算经费一分不超!”我国巨型计算机先驱、老院士慈云桂的铮铮誓言,撞击着范泽鸿的心灵。

读着读着,范泽鸿开始慢慢理解“先锋力量”这4个字意味着什么,也记住了走廊灯箱上的两句标语:“科技强军、人才强军”。

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梦想,就这样慢慢融合到一起。一颗颗蕴藏着巨大潜力的“种子”开始悄然萌发。

向战而行的青春奔赴

在院长朱小谦的解答中,胡万里最终达成了与理想的和解。

像许多山里孩子一样,胡万里的童年是在乡间小道与小伙伴们相互“追击”中度过的。作为“孩子王”的他一直有一个志向:去带兵打仗,冲锋陷阵,做那个“想当将军的士兵”。

为了这个梦想,胡万里刻苦学习,考上军校。眼看离梦想近了,他却阴差阳错走进了一个看似与“打仗”扯不上关系的专业——气象海洋预报。他心生疑虑,甚至焦虑:难道我考入军校是来做气象预报的吗?在新训大队组织的“院长讲堂”上,他鼓起勇气提出了这个问题。

“二战时期,盟军利用气象水文窗口实施诺曼底登陆;海湾战争以来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气象海洋环境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朱小谦的讲述,气象海洋预报的神奇让胡万里有了一种运筹中军帐、决胜千里外的感觉。

“原来并不是只有带兵冲杀才叫上战场,在一次次键盘敲击中、一张张云图海图中,往往藏着科技制胜的密码。”一堂课下来,先读研还是先下部队,这个困扰胡万里许久的问题已经不成问题。因为,他已在战场之中。当晚,胡万里向队里递交了担任骨干申请书。

什么是战争?战场在哪里?在各种形式的“开学第一课”上,新学员们总会在各种时机接受这样的提问和回答。

从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走出的新训队队长赵文斌,讲述了抗震救灾中“空降15勇士”的故事,用英雄的“惊天一跳”开启新学员们的“向战第一课”。

曾经最喜欢站在辽宁舰甲板上凝望祖国海天的女生队教导员喻晴,同新学员们聊起英雄舰载机飞行员张超的故事。在她看来,眼前这群年轻的女孩,与过去的自己是那样的相像。

“如果不是因为这最后一次,现在他已经是我们舰上一名光荣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了。”说起英模的故事,喻晴几度哽咽,台下的女孩们也红了眼眶。与往常的掌声雷动不同,这堂课回应她的是长久的沉默……

“在胜战的光荣背后,是无数不为人知的奋斗甚至牺牲。”父亲是一名老兵的新学员李佳雯说。

授课当晚,队里组织小拉练,前些天身体不适的几位女学员坚定地表示一定要参加,她们似乎在用无声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决心。路上,她们唱响军歌,歌声响彻夜空。

入校前,新学员们心怀朴素的爱国情感奔赴而来;在“开学第一课”后,他们对这份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成长必定伴着阵痛,更带着光荣。

图①:新学员参观校园里的红色雕塑。图②:各学院用科技展品迎接新学员。图③:学员余爽在战术训练中拼劲十足。

张云帆、郭道洁、强荣杰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