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善内者多不恃外


■郝启荣  李晓辉

柳宗元在《罴说》里讲到一个故事:楚国有个猎人,善吹竹笛,能仿百兽之音,以其诱捕野兽。刚开始,这个猎人吹出鹿音以杀之,结果引来了貙。其恐,又吹虎音,结果虎来了又引来罴。罴来了,猎人技穷,遂为罴“捽搏挽裂而食之”。

猎人之死固然可悲,然究其原因,却在于他一味“恃外”而不“善内”。善内自强,自强自立;恃外自弱,自弱自毙。一个人遇到困难时,如果不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克服它、排除它,而是幻想于外力,结果往往不如意。

自胜之谓强。种子虽小,却能破土而出,向阳而上,生长于天地之间。蚯蚓虽无爪牙,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穿梭在厚土之中。俗话说,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人生事业的发展,不可空泛地假借外物,而应多依自身赋能,常靠自我强大自身。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人生可贵的地方很多,但唯有自强自立才是创业干事的支撑点。如果失去善内之本,很可能会落个“藤萝绕树生,树倒藤萝死”的结局。翻阅史书,不少先贤对此都有清醒的认识。郑板桥在弥留之际,给儿子留下一张“不靠天不靠地,不靠祖宗靠自己”的纸条。曾国藩在《致沅弟季弟》中写道:“凡危急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恃之以守,恐其临危而先乱;恃之以战,恐其猛进而骤退。”其目的就是告诫两个弟弟,在关键时刻还得靠自己。

“大凡一艺成名者,非肯下功夫不可几也。”善内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而是靠劳身苦体、契阔勤思一点点换来的。南宋理学家张九成谪居南安军,每天站在窗户下就着晨曦读书,14年如一日,以致窗下留下一双脚印。宋濂年轻时从师求学,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忍穷冬烈风,足肤皲裂而不知,“勤且艰若此”,终成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这些先贤能流芳百世,无一不是靠善内的功夫逐步成就的。

人这样,军如此,国亦然。一心善内者,久久为功,定会为“内”所强。岳家军之所以难撼,就是“视无事时如有事时”,将士即使驻扎休息时,也要身披重铠,进行骑马下坡、跳壕等训练。一定程度上讲,恃外者常败亡,善内者打胜仗。

千仓万箱,非一耕所得;干天之木,非旬日所长。肯于善内,久久为功,终有所成。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陕甘宁边区粮食供应极为困难。1941年3月,359旅1万余名将士以“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豪迈气概,从绥德浩浩荡荡地开进南泥湾,进行大生产运动。没有房子住,他们就建窝棚、挖窑洞,甚至野外露宿;粮食不够吃,他们就挖野菜、采野果来充饥,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当年就开荒1.12万亩。1942年开荒2.68万亩,1943年开荒10万亩,1944年开荒已达26.1万亩,圆满完成“一人一只羊,二人一头猪,十人一头牛”的生产目标。短短4年,开荒跳跃式增长,说明成功的力量不在别处,而在不断地善内之中。

浮华殆尽,定格的才是精粹;外物散去,留下的才是本真。所有的恃外都是为善内服务的,没有善内的恃外徒有其表。然而,个别同志知之而不鉴之。有的喜欢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忆荣光、道长短,而不对当下的工作提标准、上层次;还有的不肯在自我提升上谋正途,而是在攀龙附凤上费思量……这些都是颠倒了本末,没有真正将成就事业的核心密钥掌握在自己手中。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不为外物所迷,不被杂情所扰,静下来做强做大自己,才是做人、练兵的长久之计。对党员干部而言,唯有坚持善内,既练就吸引“百兽之音”的好技法,又具备“善御百兽”的真功夫,才能用挑衅者“听得懂的语言”,用更强大的、更可靠的手段,捍卫泱泱中华的锦绣河山。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