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研败”也是谋胜


■刘永生

某空中体系对抗演练结束后,败北的某部以做CT的形式,对演练全程仔细复盘,力求败个明白。这种注重“研败”的做法和精神,值得点赞。

恩格斯有这样一句名言:“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对抗演练也是一样。失败可谓“血色财富”,更能触动思想,更能催人猛醒,更有利于查缺补漏、警醒未来。作为军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视失败为耻辱,但绝不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回避失败。作战或对抗失败后,以败仗为镜,从败绩中汲取营养,才能降低下次失败的概率,增加胜利的几率。

孔子有很多优秀学生,但他说最优秀的是颜回,理由是颜回“不贰过”。所谓“不贰过”,就是不在自己、别人和前人第一次摔跟头的地方摔第二个跟头。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经常研究自己指挥长沙战役、土城战斗等“走麦城”的教训,并多次告诫指挥员作战研究应“详举战例”,特别要“引证不良战例以为鉴戒”。我军之所以是常胜之师,一个重要原因是各级指挥员坚持以“不贰过”的态度“研败”,跌一个跟头,拣几个明白,打一仗进一步,这才取得了辉煌战绩。

事实上,不仅我军注重“研败”,外军也是如此。比如俄罗斯军队有“失败纪念馆”,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设有“败战教育中心”,等等。这些国家的军队,都注重研究本军和外军的失败战例,以“堑”增“智”,防止上了战场重蹈覆辙。

败仗之因,往往是制胜之源。能看透多少失败,就能赢得多少胜利。1941年,我军某旅在一次对日作战中出现重大伤亡后,刘伯承同志来到该旅,与全旅各级指挥员以过筛子的形式,对所有失误环节进行了刨根问底式的研究。该旅官兵在随后的训练中,哪壶不开就专门提哪壶,加强针对性训练,有效提高了作战能力。

反观如今个别单位,在“研败”上做得很不够。有的羞于“研败”,认为那是自揭伤疤,影响士气;有的尽管“研败”,但蜻蜓点水,研究不深;还有的“研败”只研究自己的,不研究别人的。如此“研败”,很可能会“延败”。

“研败”也是谋胜。加强败仗研究,就是要注重发挥演训的“试错”功能,让官兵在与强手过招的失败中,反思教训,寻找对策。今天演训场上的败者,很可能是明天战场上的赢家。通过实战对抗中的挫折,换取未来战场上的胜利,是一支军队走向强大的必然选择。

“不言败”不等于不会败,“多研败”才可能少失败。“研败”主要是研究败在哪里,因何而败,怎样改以后才能不败。如果这一仗败得不明不白,下一仗照样会败得糊里糊涂。“研败”时,不讳疾忌医,不避重就轻,不轻描淡写,不囫囵吞枣,在“研败”中研细,不放过一个细节;在“研败”中研深,查出深层次原因;在“研败”中研透,升华出理性认识,多进行问题式探索、反思式总结、检讨式汇报,这样的“研败”,才能真正找到失败的原因,增强克敌制胜的本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