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枪,舞台是战场。抗战期间,英勇的文艺战士深入敌占区,广泛开展政治攻势,与敌人进行面对面的尖锐斗争,在发动群众、瓦解敌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本期我们推出相关回忆文章,介绍冲锋剧社文艺战士的战斗经历。
——编 者
1942年,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我军实行了新的作战方针——“敌进我亦进”,打到敌占区去,开展政治攻势,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争取伪军,瓦解敌军。我所在的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冲锋剧社当时有36人,一分为二,组成两个文艺小分队,配属到分区组建的两个武工队,深入敌占区开展活动。
当时我们开展的政治攻势,活动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为敌占区群众演出;二是直接对据点和炮楼的敌伪军喊话、唱歌;三是教敌占区群众唱歌、演戏,进行文艺辅导。这一切活动都是在武工队的掩护下进行的。配有文艺小分队的武工队是轻骑兵,是播种机。它走到哪里,就把战斗的歌声和戏剧带到哪里。在那艰苦紧张的岁月里,三分区所属各县敌占区,提起武工队和冲锋剧社,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那时的创作生活很有意思。冲锋剧社分为两队以后,人员很少,没有严格分工,都是一人身兼数职,既是演员,又是演奏员,还是创作员。创作都是就地取材,边写,边演,边改。房东老大爷、老大娘和村干部就是创作素材的最好提供者。因为置身于敌占区尖锐复杂的斗争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可以听到许多生动的故事。敌人的暴行,人民的英雄主义,点燃着同志们的创作热情。即使演出活动再忙再累,大家也要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
在敌占区,我们曾听到过这样一些故事:一位老大娘,为掩护我抗日干部,在敌人带血的刺刀前面,威武不屈,最后壮烈牺牲;一位农村大嫂,在我们一位抗日干部遭敌人追捕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把干部认作自己丈夫,巧妙与敌人周旋,瞒过了敌人……
就是在听了大量动人故事并有了亲身体验的情况下,剧社的李树楷同志写出了深受敌占区群众欢迎的独幕话剧《张大嫂巧计救干部》。在1942年到1943年的两年中,这个戏单是冲锋剧社就在敌占区先后演出过120余场,每场效果都很好。戏一开始,抗日干部遭追捕时,观众情绪紧张,都为他的安危捏着一把汗;当演到张大嫂沉着机智地同敌人周旋,终于瞒过了敌人、使干部脱险时,观众便发自内心地欢笑。因为舞台上再现的是自己身边经常发生的事,观众感到格外亲切。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巨大,在我军民沉重打击下,敌人(特别是伪军)士气空前低落。当时,敌占区流传着许多伪军家属教育、劝说当伪军的亲人向我军投诚的故事。以这些故事为基础,张克夫同志和音乐工作者晨耕、孙福田(笔名田工)同志合作,共同创作了歌剧《刘二姐劝夫》。这个戏写的是一个遭受日本鬼子侮辱的伪军家属(刘二姐),耐心劝说丈夫改邪归正、弃暗投明的故事。歌剧的唱词非常通俗、口语化,作曲上吸取了河北省的大鼓、落子和一些民间小调的成分,委婉动听,如泣如诉,流畅易学。这个戏在敌占区演出过上百场,效果也很好。每次演出后,观众很快就学会哼唱戏里的唱段了。刘二姐语重心长的规劝,传遍了敌占区的千家万户,传到敌人的据点内和炮楼上,不知打动了多少伪治安军和伪警备队人员的心。
1942、1943两年是冲锋剧社演出活动最紧张、最繁忙的两年,也是创作上获得丰收的两年。在紧张频繁演出和对敌喊话活动的同时,剧社的同志创作了许多短小精悍的话剧、歌剧、歌曲、说唱材料(曲艺)等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好作品。实践雄辩地证明了这样一条真理: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文艺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
在政治攻势中,我们除创作了话剧《张大嫂巧计救干部》、歌剧《刘二姐劝夫》、话剧《一块走》、歌活报《地狱天堂》等一批节目外,还创作了一大批歌曲。如《枪口朝天放》《炮楼儿高又高》《炮楼谣》《小槐树》《走回自己的家乡》《抗日的事要多干》等。这些歌曲针对性强,节奏明快,语言流畅通俗,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例如,为了鼓舞敌占区人民的信心,粉碎敌人的“深沟堡垒”政策,我们创作了《炮楼儿高又高》:炮楼儿高又高,挡不住咱们八路军打胜仗,封锁沟长又长,挡不住咱们老百姓运军粮。炮楼儿修得多,聋子的耳朵是摆设,别看它鬼子张牙舞爪逞疯狂,八路军来了吓得它草鸡窝里藏!
政治攻势中,一开始观看我们演出的只有敌占区群众。随着政治攻势的广泛深入开展,伪军也成了我们的观众和听众。有一次,我们到离完县县城8里地的一个村去演出,敌人的炮楼紧靠村子的南边。戏眼看就开始了,报告员跑来向武工队长报告说:“炮楼上治安军的王班长想来看戏,让我来问问队长叫不叫他们来看?”武工队长思索了一下说:“告诉王班长,欢迎他们来。但是不要带武器,空手来看。”戏开演以后,果然有五六个伪军来看戏了。他们穿着伪军衣服,帽子夹在胳肢窝里,没有带枪,挤在后排的人群里和大家一起看完了演出。观众散场的时候,报告员又来向队长报告说:“王班长让我来问问,为了应付日本人,他们可不可以朝天打几枪?”队长说:“告诉他,听到我们三声枪响以后,他们再打枪!”
等观众散尽,剧社的同志把借来的服装道具还完,自己的行装也都收拾好后,武工队长命令身边的通信员:“枪口朝天放三枪!”
“叭!叭!叭!”清脆的枪声划破夜空,那颤悠悠的回音刚消失,就听村南的炮楼上,“咯咯咯……”“咚、咚……”机枪声和手榴弹爆炸声响成一片,子弹呼啸着从高空飞过,像是庆贺剧社演出成功,又像是为武工队送行。
1943年,曲阳县一个炮楼上的一班伪军,一把火把炮楼烧掉,带着一挺机枪和七支步枪,跑到山里向我八路军投诚了。事后了解,他们之中有的人,就不止一次地从炮楼上跑下来看过我们的演出。
除为敌占区群众演出外,政治攻势的另一种形式是对据点和炮楼内的敌伪军喊话和唱歌。这是同敌人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这种活动是剧社和武工队的同志密切配合进行的。剧社负责喊话的同志,事先通过调查研究,摸清炮楼内敌伪军的情况,然后由武工队在敌据点(炮楼)附近,选好有利地形。天黑以后,喊话的同志在武工队的掩护下,悄悄潜入预先选好的地方隐蔽起来,待武工队把警戒布置妥当后,即开始喊话。喊话时,根据对象的不同,有的是“先礼后兵”——先喊话,喊完话打一阵机枪、扔几个手榴弹,高唱战歌而去;有的是“先兵后礼”——对待态度顽固、不听规劝的敌伪军,就先来一个“下马威”,组织较强的火力对着炮楼猛烈射击一阵,等敌人态度老实些了,再对他们喊话,进行教育。因为喊话的内容具体,有时是指名道姓,唱的歌也很有针对性和鼓动性,所以敌人很头疼。他们对我们喊话唱歌比对我军的机枪手榴弹还害怕。
几十年过去了,我回忆起那段紧张、艰苦而有意义的斗争生活,仍心情激动。政治攻势作为我军重要的斗争艺术,将同我军武装斗争的光辉事迹一起,永远写在中国革命的斗争史册上。
作者简介:和谷岩(1924.1-2011.6),河北曲阳人。1937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曾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宣传员、宣传队分队长,冲锋剧社舞蹈队长、创作员、副指导员、队长等职。1955年调入解放军报社,历任记者处记者、副处长、处长,解放军报社副社长等职。他创作的《枫》《狼牙山五壮士》(与人合作)《纺车之歌》《英雄的史诗》等作品,多次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和课外辅导读物。
(本文根据作者回忆文章整理,有删减。原文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
上图:抗战文艺记事(连环画) 刘昌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