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这道锅塌鱼真正宗,就是我家乡的味道!”上个周末,听到几名战士津津乐道地谈论中午的饭菜,我不禁暗自高兴,大家诟病的伙食终于有了起色。
事情还得从一次组织调查问卷说起。我们的初衷是征求大家关于营队建设的意见建议,可没承想,大家反映最强烈的居然是伙食问题。“翻来覆去就那几个菜,每周都重样”“好想吃一次家乡菜”“周末伙食质量不尽如人意”……综合大家的意见,我找到炊事班班长党爱强商量如何提高伙食水平。
听完关于伙食的意见和看法,党爱强却面露难色:“教导员,炊事班每天要保障这么多人的伙食,如果频繁做一些特色菜品,耗费精力不说,我们对地方特色菜的做法也不是很了解,而且值班炊事员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证伙食质量稳定……”
究竟如何才能让官兵满意?通过与党爱强探讨分析,我俩最终把目光放在了帮厨人员身上。之前,帮厨往往是“出公差”的角色,仅能打打下手。而营里战士来自五湖四海,有的入伍前还在餐饮行业工作过,或多或少会做几道拿手菜。何不改变思路,让这些同志担任“掌勺大厨”?这样不仅能提高保障水平,还可以将厨艺传授给炊事员,营里伙食质量一定会有所改善。
营务会上,我说出了这个想法,得到与会同志的一致认同。会后,营里便让各连推荐人选,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等时机,让他们轮流展示厨艺,炊事员在旁配合。同时,组织官兵对伙食进行测评,将最受欢迎的菜品列入每周食谱,为测评排名靠前的同志颁发“特约炊事员”证书。短短一个月,营里就颁发了5张“特约炊事员”证书。
很快,“特约炊事员”开始走俏饭堂。每周五,结束一周的训练后,大家都会在营队公示栏前驻足,看看本周的“特约炊事员”是谁,有没有自己期待的特色菜。
一个周末,我趁着备餐时间来到后厨。只见党爱强正在配合“特约炊事员”崔超烹制一道“辣子鸡”。端着色香味俱佳的菜肴,党爱强喜上眉梢地对我说道:“‘特约炊事员’的加入,不仅让官兵更有口福,也让炊事班学到了不少新技能,对以后的伙食保障更有信心了。”
(吴自威、裴恒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