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路上当先锋,英雄战旗别样红。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部防暴装甲车大队一中队官兵欢欣鼓舞,充满对盛会的热切期待。
站在宽阔的操场上,二级上士杜成涛的思绪回到5年前——2017年12月31日,他所在连队调整为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部防暴装甲车大队一中队。
从“连队”到“中队”,一字之变,开启“杀敌英雄连”新的历史篇章。
模块化组训整体联动,高科技装备披挂上阵,5年来,中队官兵始终奋斗在战斗力生成的第一线。如今,走进中队,随时可以看到一幅幅精武强能的热血图景。
历史上的“杀敌英雄连”,新时代的精神标高
“桑吉才旦!”“到!”
“你是‘杀敌英雄连’第5736名战士!希望你苦练杀敌本领,勇当杀敌英雄!”
今年8月,一场鼓舞人心的入队仪式在防暴装甲车大队一中队进行。
新兵到中队先做3件事,一是参加入队仪式,二是参观荣誉室,三是观摩老兵训练。桑吉才旦心潮澎湃,跟着指导员刘鹏来到硝烟弥漫的训练场。
战车轰鸣声与枪炮声交织在一起。眼前,快速前进中的装甲车突然车门大开,士兵们手握钢枪跃出,借助有利地形发起进攻……“这样的场景我只在影视剧中看过!”桑吉才旦不禁感叹。
“现在演练的是运动中的装步协同课目。”一旁的中队长夏伟说,快速消灭目标,离不开强大的数据支撑,以及平时的针对性演练。近年来,中队建立数据库,训练实效成倍增加。
2017年12月,中队奉命转型。时间短、转型跨度大,面对困难,官兵们以坚定态度保证任务完成。
如今,看到各专业人员熟练操作、训练有素地进行战斗准备,桑吉才旦心里充满了向往。
崎岖的道路上,驾驶员严誉鑫顺利完成高难度课目——闭窗驾驶。曾经,他和周磊、谢秩阳结成学习小组,一个人站在舱外指路,帮助舱内人员在不同路况找感觉、识目标,然后依次轮换。“驾驶没有捷径,只有熟能生巧。”无论高温还是严寒,3人一练就是一天。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威武战车所向披靡。
战车内,军士何锦顺正流利地用密语进行通信。平时,他利用训练间隙进行背记。这个在外人看来比较“神秘”的专业,对何锦顺充满挑战。经过不断“通关”,他将所有代码熟记于心,保障战备流程每个环节顺利进行。
靶场上,下士张迪心无旁骛,掌握时机精准射击。身为机枪手,他每天坚持定点摇枪塔,手掌和食指第一关节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茧子。为了全天候、全地域命中目标,他和战友苦练本领,实现自我能力跃升。
翻开《杀敌英雄连战斗故事》一书,记者发现中队官兵从来都不缺英勇无畏、冲锋在前的担当。转型第二年,中队参加上级组织的火力集训比武,勇夺团体第一名。
“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几年来,他们直面转型,迎难而上,一次次用优异成绩彰显这支队伍的荣光。
“我是一中队第5736名战士……”反复咀嚼着“5736”这个数字,桑吉才旦这个20岁青年认识到了使命的重量。
82年前,山西沁县龙珠寺的一场战斗,让这个在“马背”上诞生的部队获得“杀敌英雄连”的荣誉;如今,历经岁月的洗礼,它仍然是新时代官兵心中的精神标高。
一枚胜战的小弹壳,普通一兵的大梦想
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身体随着摇晃的车体左右摆动。以绝对的专注捕捉目标,机枪手张琪只想品尝胜利的味道。
远处目标快速移动,张琪迅速扣动扳机。“嗒嗒嗒……”一阵点射,比武纪录诞生!
代表中队参加武警部队火力突击分队大比武,中士张琪取得车载机枪专业第一名,荣立三等功。
走上领奖台,张琪异常平静,前一年比武,他与胜利失之交臂。和过去相比,这一次不只是射击精度上的进步,张琪是按照信息条件下装步一体化冲锋要求进行操作的。
张琪内心熊熊燃烧的梦想,源于中队荣誉室里一枚生锈的子弹壳。
那是一枚历经战火的子弹壳,在部队胜利回撤时,一名伤病员从洒满鲜血的土地上捡回了它。
第一次走进队史馆,站在那枚子弹壳前,张琪说他仿佛看到战友们前仆后继向敌人阵地冲锋的身影。“我要像先辈那样一往无前,把正义的子弹射向敌人的胸膛。”他面容坚毅,眼神闪耀着光芒。
在梦想一步步接近现实的道路上,张琪看到,如今的防暴装甲车大队,武器装备、操作和以前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对个人能力的要求更高。
荣誉室里,当年的那枚子弹壳长度只有几厘米,如今,装甲车上的机枪子弹壳数倍于它。装备变了,条件变了,张琪追求胜战的激情和初心不变。他不断锤炼本领适应战场变化,像一颗子弹那样等待被击发。
下士李韦孝刚来中队时,看到装甲车心里就发怵,体能更是在全队“垫底”。张琪是他的班长,2020年9月作为优秀士兵提干对象,被保送到军校学习。
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从张琪两次比武的经历,李韦孝看到了“有担当、敢担当、勇担当”的精神,树立了精武强能的信心和目标。
从那以后,李韦孝苦练体能,从严要求自己。5公里,10公里,15公里……数字在一点点累加,力量在一天天增长。
跑道上,汗水如注的李韦孝步履不停,不断向前。后来,在比武中屡获名次的他如愿成为一名军士,继续在强军道路上奋力奔跑。
在中队,像张琪和李韦孝这样的成长故事比比皆是。车长、通信员、发射手,个个都是多面手。官兵们一直秉持建功立业的渴望,练就过硬本领。
“军事训练一级中队”“集体一等功”等荣誉,见证着他们梦想的实现,那闪亮的光辉背后,是精武强能、奋勇担当的热血底色。
战旗高高飘扬,使命坚定传承
8月底,连续两周的实兵对抗演练进入尾声。装甲车里,全副武装的下士毕龙云从观察孔里望向远方的阵地。
第一辆装甲车上,“杀敌英雄连”的旗帜随风飘扬。毕龙云有种军人使命的危机感和职业紧张感:“假如敌人进行反攻,我们的反应速度能不能跟上?”作为军人,他很喜欢这种“复盘”的感觉。
今年9月1日,是毕龙云入伍第四年的日子。他还记得自己刚来中队时,心里油然而生的那种自豪。
国庆70周年大阅兵,“杀敌英雄连”旗帜跟着战旗方队一起走上长安街。电视机前,目睹这一刻的毕龙云下定决心:“我一定不辱使命!”
回忆毕龙云刚入伍的日子,指导员刘鹏说:“他的兵之初是很痛苦的。”
身高力大是一种优势,但对于每天和装甲车打交道的毕龙云来说,这并不是一种幸运。体型高大的他,每次进装甲车都要碰头,在里面操作也缺乏灵活性。
尽管训练时毕龙云身上常被磕碰得青一块紫一块,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一次次冲进装甲车车厢,跃上车的那一刻,别人低头弯腰即可,他要重心前移,胳膊先伸进车厢抓住座位边缘,借力稳住后席地而坐。数百次尝试,汗水湿透衣背,从车厢外一路滴到了车厢里。最终,他找到了合适的方法。
“装甲车的世界里可以没有我,我的世界里不能没有装甲车!”每次乘装甲车冲锋,在摇晃着前进中,他总有种上战场的感觉。
如今,毕龙云成为班长,装步协同训练时,他带领全班战士出击。以前在别人眼里高大笨拙的身材,也转变为胜战的优势。
在毕龙云的带领下,车长、机枪手、驾驶员三大专业乘员和蓄势待发的载员们,多次出色完成任务。“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班的装甲车能够挂上‘杀敌英雄连’的旗帜,创造新的辉煌。”毕龙云说。
一批批中队官兵把使命当生命,不断续写新的荣光。
经历多次编制体制调整,面对战旗,中队长夏伟常常在想:“假如上级赋予我们像当年一样艰巨的任务,一中队能否取得胜利?”
这次实兵对抗演练前,指导员刘鹏给大家讲述了一个故事——
2018年,新兵梁景琨参加团体5000米越野赛。赛前,他的胳膊意外受伤,很多人劝他放弃。然而,梁景琨态度坚决:“我是胳膊受伤了,跑步又不用胳膊。”
从入伍时不愿意剪短发的新兵,到带伤参加比武为中队争取荣誉的骨干,梁景琨的转变之快令人惊讶。参加入队仪式、参观荣誉室、聆听老兵故事,这面战旗背后的历史,令他对军人和这个集体有了全新的认识。
荣誉室里的锦旗,没有哪一面不是用官兵的生命和汗水换来的。不畏困难、冲锋在前的精神和作风,已经流淌在官兵的血脉里。
8月中下旬,重庆多地发生森林火灾,中队官兵闻讯做好支援准备,人人递交请战书。炎炎夏日,他们展开灭火训练,心中的火热足以抵抗高温。
“群众需要的时候我们绝不退缩,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新时代绘制新蓝图,新征程吹响新号角。勇担使命、精武强能,中队官兵决心用不变的信念和追求,向党的二十大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