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一叶秋声对榻眠


■鲍安顺

宋神宗熙宁六年,苏轼在立秋日与钱塘县令周邠、仁和县令徐畴一起祷雨于上天竺寺,夜宿灵隐寺。天竺寺位于群山环抱之中,有下天竺、中天竺、上天竺三座古寺,上天竺寺位于灵隐寺南。那一夜,苏轼彻夜不眠,文思、愁绪、诗情如泉水涌动。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一首名叫《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的立秋诗。

苏轼写的是首七律诗,首联为“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诗里的“百重堆案”说的是公务文书之多、公事繁杂劳心让苏轼很无奈。诗里的“掣身闲”是说自己撇下公事,抽身去山寺祷雨,以得一时空闲。我想,“祷雨”在当时也是为了百姓,并不是完全的旅游休闲,也可以理解为执行公务,是为官的苏轼的另一种为民勤政之举,有点公私兼顾,快乐工作的意味。那天,苏轼在灵隐寺夜宿时,说自己仿佛听到了一叶秋声伴他对榻而眠,让他的内心忧思感慨,难以平静。

此诗的首联是写意交代,诗情不足,但接下来的颔联就写得绝妙:“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诗人的诗情如水波荡漾,诗意如影随形,如行云流水让人如沐其间,思绪绵密无涯。我读此颔句,感觉在子夜天宇有银针飒飒落地,看到了天籁的影子,听到了诗心沉吟的神韵。诗里的“雪霜”喻指月光侵入户内、藏在床底,这是什么样的感觉?是诗心的灵动,情趣盎然。诗里的“琴筑”一词喻义泉声,“筑”字本为乐器名,在此诗句里出现真的是锦上添花,让夜不能寐的苏轼睡在枕上都能听到泉声如琴,琴声似泉。

颈联:“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诗意和诗情就此转到感叹身世、交代命运、表达心绪、陈述处世立命的生存哲学。诗人尝尽了世事坎坷,内心五味杂陈的感受也就不足为怪了。正如一个老人寂寞地栖息山寺,回望一生是是非非,沧海桑田都成过往云烟,只能释然从之。那诗里的一个“便”字应为适应之意,它是苏轼人生的大境界,是洗尽铅华后的尘埃落定,也是诗人返璞归真,必然要接受的生命归宿。那“便”字又让我想到了“随便”之意。诗人苏轼也许正有此意,人要活得云淡风轻,就得学会随遇而安,接受现实。

我敬仰苏轼,尤其崇拜他的诗里有活着的血液和灵动。他不只一味地个性抒怀,还总在诗里表达出人性共通的理想、生命体恤的风光、人生洞悉的光亮。正如这首诗的尾联写道:“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此句让诗人从个性的世界里释放出来,诗情沉重而昂扬,那“起瞻云汉”的忧国忧民之心跃然文字之间,成为悯农的感叹。而“茫然”二字在我看来不是绝望的茫然,那是云汉逍遥,银河灿烂,是苏轼内心最隐秘也是最深沉的眺望与渴望。

有人评论说,苏轼为尘事焦虑睡不着,那不是庸俗的烦恼。他借助一首立秋诗释放情怀,表达心智,是常人看不到的平凡快乐,也是关注尘世烟火味的快乐。他吸取的力量是精神的,也是人文的。

战国时的宋玉有一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从此“悲秋”成了中国千古诗人写秋的宿命情怀。但也有诗人是“喜秋”的,比如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毛泽东主席的“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那秋的悲情便不复存在。还有诗人写秋时是亦悲亦喜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有“八月秋高风怒号”的悲怆,也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希望。苏轼的这首立秋诗与诗圣杜甫的一脉相承,表达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成为千秋传颂的经典之作。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