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弶港镇蹲门村,黄海边一座小渔村。新中国成立前,村里家家穷得没桌凳,村民们端着陶碗蹲在门口喝粥,“蹲门村”因此得名。
蹲门村常住人口800多人,有老兵32人,一半是共产党员。从革命战争年代组建民工船队运送解放军过江,到和平时期热血青年积极投身军营,拥军报国的光荣传统,在这座小渔村代代相传。脱下军装后,蹲门村的老兵搏击时代浪潮,谱写出各自成篇、又相得益彰的“老兵新传”。
2019年7月,包括核心区条子泥湿地在内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为我国第54处世界遗产,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遗产空白。消息传来,世世代代与条子泥这片潮滩相伴的蹲门村村民喜笑颜开,蹲门村的老兵们也“与有荣焉”。
2018年初,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响应申遗工作整体部署,蹲门村党总支报请弶港镇党委批准,成立湿地保护党支部。这个党支部成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退渔还湿”。
前些年,蹲门村渔民自筹资金,在村东沿海承包滩涂,养殖鱼虾。经过几年发展,养殖产业开始盈利。眼看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却要“退渔还湿”,渔民们心里不情愿。
为确保工作顺利推进,湿地保护党支部号召党员带头、退役军人当“尖兵”。大家苦口婆心动员家人,感人的一幕幕出现了:退役军人顾四明退出承包塘148亩,退役军人杨宏杰动员儿子退出承包塘100亩,退役军人何志欣动员父亲退出承包塘108亩……渔民们最终将7000余亩湿地还给大自然。
如今,一座写有“蹲门村湿地”的地标墙,竖立在村东头。“退渔还湿”后,村中不少渔民加入湿地保护队,改做世界遗产守护人。
身穿迷彩服,跨上电瓶车,傍晚时分,湿地保护党支部巡回班民兵顾四明照例来到蹲门村湿地保护区巡逻。1984年入伍的顾四明,参加过边境自卫反击作战,退役回村后一直从事捕捞和养殖。“退渔还湿”后,年过半百的顾四明主动报名加入巡回班。
天色渐渐暗下来,归巢的鸟儿叽叽喳喳。顾四明在芦苇丛隐蔽下来,守望观察。他的眼前,啄木鸟在沙砾里跳跃,车过不惊;白鹳停落在水塘四边,怡然自得。
夜深了,顾四明骑着电瓶车来到海堤,缓缓而行。远处,海上风电机顶部的红灯连成一片,与夜空的群星辉映,几艘风电工程船稳稳停靠在码头。
蹲门渔村,捕鱼致富。上个世纪末,蹲门村家家户户购置渔船,靠着充足的渔业资源,成为当地的小康示范村。近年来,随着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蹲门村80%的渔船转产上岸,开启海水养殖新模式。
人上岸了,渔船空着怎么办?蹲门村党总支想方设法为闲置资产找出路,发现村民廖正根开辟了“新航线”。原来,廖正根的船只设备良好,被一家海洋测量单位选中,为他们提供运输物资、接送人员、锚泊定位等服务。
廖正根的经历,拓宽了蹲门村党总支解决渔船闲置的思路。当时,蹲门村附近的风电建设平台移到海上,并不断向远海延伸,风电企业亟需有人提供海上运输和工程服务。
“这是条好路子!”在蹲门村党总支副书记、退役军人陈志刚的号召下,村里的老兵带头行动起来。寻找风电企业工程招标信息,学习航海知识和法律法规,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按照有关规定改装船只……一艘艘闲置渔船顺利“转身”,生气勃勃地“回归”大海。
如今,在渤海、黄海、东海各海区,蹲门村的40余艘风电工程船开足马力繁忙作业,服务10余家大型风电企业的同时,也为推动清洁能源发展贡献力量。